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时的照片
劳山战役纪念碑
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后,于1935年10月1日,在陕西省甘泉县劳山地区对国民党军实施伏击战,史称劳山战役。这是红十五军团组建后的首战,也是胜利的一战。
综合战局态势,准确把握敌情
1935年7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15万人采取南进北堵、东西配合、逐步向北压缩的战法,企图将陕甘红军围歼于保安、安塞地区,并于9月26日在陕西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兼总司令,张学良任副总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统一指挥陕、甘、宁、青、晋5省国民党军队,加快“围剿”红军的步伐。
9月中旬,东北军第67军军部和刘翰东第107师占领洛川,第107师第619团1个营进驻羊泉塬,加修公路和碉堡;第67军何立中第110师、周福成第129师沿洛(川)延(安)公路推进至延安,第129师第685团进驻甘泉,负责保护这条南北向交通线。国民党军其他部队亦逐步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境内推进。延安地处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敌可以其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达到分割、摧毁革命根据地的目的。
红二十五军同陕甘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在永坪镇胜利会师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当时,军团刚刚成立,尚未完全站稳脚跟、熟悉情况,即面临一场硬仗。为打好这一仗,红十五军团首长经反复研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敌军兵力分布和整个战局情况,决定先歼灭敌第67军一部,尔后各个歼灭敌人,打退其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进攻,选定的目标便是驻扎在延安的东北军。红十五军团首长考虑,延安当时驻有东北军两个主力师和地方武装,而我军兵力相对较少,武器装备较差,强攻肯定不行,要把敌人调出来打。
作战方针正确,战场选择得当
红十五军团首长分析,敌在延安部队多,物资需求大,补给非常重要。据此,红十五军团决定,以一部兵力包围佯攻甘泉,切断敌南北交通线,引诱敌延安部队出城支援。
在定下“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的作战方针后,选择合适的伏击地域成为关键。红十五军团首长总结以往伏击战的经验教训,认为不能使敌后续部队逃脱,因此,既要考虑设伏地形,又要估测敌兵力和行军纵队数量,估算敌行军纵队长度。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副军团长刘志丹率团以上干部勘察地形,决定在劳山地区设伏。劳山南距甘泉15公里,北距延安30公里,群山耸立,树林茂密,地势险要,是延安通往甘泉的必经之地。据此,军团首长作出具体部署,在劳山地区摆一个“口袋阵”,“袋口”设在劳山以北的九沿山,“袋底”设在甘泉以北的1170高地,“袋口”“袋底”相距约20公里。
在确定伏击地域后,红十五军团首长又命令负责“扎袋口”的第75师必须等敌行军纵队完全通过九沿山后,再“扎死袋口”。同时,派出全部警戒部队,迂回部队在敌后方跟进,以“袋底”打响战斗为号,前堵后赶、左右夹击,把敌人完全消灭在“口袋”里。
兵力部署严密,群众支援有力
9月28日,我第81师第243团按预定计划包围甘泉。翌日拂晓前,我伏击部队进入阵地。红十五军团规定每人携带3天干粮,进入伏击地域后尤其要注意隐蔽,严禁生火,不准暴露目标,没有命令任何人不得开枪。军团长徐海东每天白天观察敌情,晚上亲自察看部队,保证部队严格贯彻命令。
10月1日拂晓,敌第110师师长何立中率部从延安出发,沿公路向甘泉增援,途中留一个团在三十里铺为接应,另外两个团沿公路向南前进。敌人以为我军会在地势险要的九沿山伏击,其实我少数部队在九沿山放了几枪就转移了,导致敌放松警惕,变两路纵队为四路纵队,纵队长度变短,更有利于我进行伏击。
当日14时,敌先头部队进至甘泉以北6公里的白土坡,此时敌行军纵队已完全进入我“口袋阵”,我第81师第241团突然开火,堵击敌人前进。同时,位于阳台(劳山以北3公里)的我第78师骑兵团适时出击、断敌退路。敌首尾受击,遂向中心靠拢。此时,设伏的第75、78师从公路两侧山上同时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将敌分割在榆林沟口和小劳山,激战5个多小时,全歼敌第110师第628、629团及师直属队,敌师长何立中负重伤,逃入甘泉后死亡。
打扫战场时,红十五军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请当地群众把敌伤员运到甘泉。此举不仅体现了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还对甘泉城内东北军官兵造成心理冲击,加之他们见到师长毙命、参谋长被活捉,最终军心动摇、丧失斗志。
劳山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有生力量,增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军民反“围剿”斗争的信心。此外,依靠战役中缴获的大量物资,红十五军团的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服装给养得到补充。更重要的是,此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力量,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