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安全 责任如山
——广东省广州市坑道管理所创新发展纪事
■刘深深 刘娅梅
地上,高楼林立;地下,坑道蜿蜒。“想不到熟悉的城市里还有这么一段坚固的地下长城!”近日,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区委党校培训班学员探访一个深藏地下的人防工程后感慨良多。
这个工程是广州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地道式人防工程,用于战时人员疏散。为了让工程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50多年来,广州市坑道管理所干部职工付出大量心血与汗水。
一
以往坑道管理所人员查看工程骑自行车,现在开电瓶车;以往靠人工巡查,现在机器人巡查成为常态;以往工作人员在井下用固定电话报告情况,现在工程实现可视化管理,出现渗水、火灾等安全隐患时,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经过不断地努力,坑管所对工程的维护管理实现与时俱进。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地下工程长数公里,在现代化的盾构机面前,开掘这个长度的地下通道也许算不上难题,但在半个多世纪前,这无疑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这条工事是工友们用铁锹、大锤等工具,花费7年时间一点点、一段段挖掘开凿出来的。”参与建设的老工人朱锦鈖回顾说,尽管当年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斗志昂扬、迎难而上,在地下奋战的日子仍然是“充满阳光的青春岁月”。
“我们希望这个工程永远不要启用,但工程的功能应该长期保持。”交付工程时,建设者们发自肺腑的嘱托让坑管所工作人员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坑管所每天24小时的值班从未间断。“我们这是在守护广州人民的战时安全,”已成为该所人员的普遍共识。
二
既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又要有“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这个工程有多个出入口,防内涝任务较重。为此,坑管所组织一批党员志愿者成立应急抢险队。
“近年来,应急抢险队积极参与广州市其他人防工程的紧急救援工作。”坑管所所长孙三龙介绍说,一次,受超强台风影响,海珠区某小区用于居民停车的人防工程进水,小区人员向坑管所抢险队求援。考虑到抢险队当时尚无参与社会抢险的经验,队长刘成刚便带领几名队员先去现地勘察情况。没想到,小区居民对他们的到来自发地鼓掌欢迎。
“还有什么犹豫的,群众的需要就是命令!”刘成刚一马当先,扛起上百斤重的潜水泵,冲入齐胸口的积水中展开排水作业。火速赶来的所领导和队员们也奋不顾身地加入抢险行列。一天时间里,大家连续奋战,很多时候分不清脸上是汗水还是污水。但清楚记得,当他们排完积水离开小区时,群众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致谢。
首战告捷后,抢险队越战越勇,多次出色完成内涝应急抢险任务。在广州市安委办举办的“寻找身边的感动——应急安全志愿者事迹征集活动”中,坑管所应急抢险队荣膺“广州市十佳应急安全优秀志愿组织”。
“目前,抢险队配备了抽水、供电、照明、运输等各类设备1200多件。”孙三龙告诉笔者,他们定期组织抢险队进行设备点验和针对性训练,着力提高队员们快速反应和遂行任务能力,精心守护这个让几代人念兹在兹的地道式人防工程的安全。
对于广州市丰富的水资源,坑管所既避害又趋利。他们经过多方摸索,实现了对工程周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能减少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又可为工程上盖部分单位提供园林绿化和清洁用水,可谓一举两得。”孙三龙谈道,他们还在工程内设立战备饮水供应站,通过专业设备过滤提纯,使收集到的工程周边地下水达到饮用水标准。
三
坑管所不仅对人防工程管理有方,而且在人防宣传教育方面的做法可圈可点。坑管所负责广州市人防宣教馆日常接待、维护管理工作,该馆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他们依托市人防宣教馆,与市少工委等单位合作,打造少年军校实践课堂;参与广州市传承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策划的人防书画展反响热烈;与市科协等单位联合开展国防知识科普活动,受邀参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的相关活动,扩大了国防、人防知识覆盖面。
自2020年5月承担“羊城天盾”微信公众号运营任务以来,坑管所工作人员边学边干,先后推出各类文章1200多篇。其中多篇原创作品阅读量达到10万+,打造的广州人防代言者“羊小天”动漫形象被广泛传播。
依托“羊城天盾”微信公众号开展的“人民防空我先知”线上学习活动,吸引全市1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坑管所与当地多家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整体联动,不断提高“羊城天盾”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与关注度,并使公众号与人防宣教馆实现互相引流、相得益彰。
坑管所扎实活跃的工作吸引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据该所工作人员介绍,所有人员入职第一课,都是了解该所建设发展的历史,旨在引导大家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献身国防、共创佳绩。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