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纪念馆内珍藏的一份泛黄的《全民周刊》,是当时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致力于促进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敌侵略这一艰难历程的重要物证。这份刊物彰显了中华民族在面临巨大挑战时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与团结精神。
1937年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同日,还决定将财政部、外交部、内政部以及卫生署迁至武汉。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推动国民党全面抗战,沈钧儒召集已抵达武汉的救国会同仁刘清扬、曹孟君、张申府、沙千里等人开会,讨论如何推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参会人员一致主张抗战、联俄及开放民众运动。10日后,沈钧儒主持筹备组织全国抗敌救亡总会的第一次谈话会议,何自为、刘清扬、左舜生、李公朴等27人参会,会议决定筹备抗敌救亡总会,广泛吸收各界人士,并确定纲领原则为:(甲)贯彻抗战到底;(乙)实现全民抗战;(丙)革新政治机构;(丁)确定抗战政策。
全国抗敌救亡总会因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调停而出现的“和平”空气以及汪精卫鼓吹接受调停的言论,决定派专人负责即将成立的救亡团体,并创办《全民周刊》进行全民抗日宣传。
《全民周刊》于1937年12月在汉口创办,沈钧儒任社长,柳湜任主编,李公朴、王昆仑等7人任编委。《全民周刊》的发刊词中写道:“这一个阶段最最基本的任务是加强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接受抗战以来的血的教训,将单纯的政府与军队的抗战转变而为全面全民族的抗战,以突破当前民族的危机。”
《全民周刊》响应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精神,对改革政治机构、改革军队、开放民众运动、武装人民、国防经济、革命外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全民周刊》在民众运动和抗日救亡方面积极宣传,刊中设有“短评”“战局一周”“每周时事解说”“论著”“通讯”等栏目,登载许多重要人物撰著的政论文章,内容涉及抗战初期的国内外政局,抗战工作的经验、苦难,战时生活的讨论等方面,有张志让的《国际反侵略大会与中国抗战》、潘梓年的《文化运动在现阶段中的任务》、马哲民的《抗战中之农村问题》、李公朴的《从华北谈到全国游击战的前途》、胡绳的《肃清悲观建立自信》、吴敏的《九国公约会议的教训》等等。
《全民周刊》第1卷出版25期,第2卷出版5期,共刊出30期。后来,《全民周刊》在1938年7月与邹韬奋创办的《抗战》三日刊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