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抗日战争给中国留下的宝贵遗产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1-28 13:49:50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对观察抗日战争于中国的发展进步同样适用。日本发动的凶恶暴虐的侵华战争,对我们这个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民族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跌入灾难的谷底。但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屈服的,随之而来的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对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场伟大的现代性的洗礼和奠基性的民族重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战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征程。此为至理。

  放大历史的视野,不难发现,抗日战争的确给中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

  第一,形成了不可征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牢固信念。近代中国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曾经屡战屡败,中国的政治家和政府逐渐形成了怯外心理,凡遇有中外冲突,多以妥协求和告终。通过侵略获得种种特权的西方在华人员,总是以一种优胜民族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人面前,污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或“劣等民族”。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立存于现代世界的信心。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中国人的感觉和认知。顽强的抵抗和无数的牺牲,不但向世界而且向自己证明了“中国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如果再有谁想侵害中国的主权或欺压中国人,都是不可容忍的。这样一种坚定信念树立起来了。

  第二,由一个风雨飘摇的弱国走向了一个对世界有担当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顽强抗击日本侵略的国家,向全世界展现了不畏强暴的决心和精神,树立了为尊严和独立而战的榜样,对亚非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实际上最终改变了旧有的国际关系。历史记载和后来研究都表明,中国人不但是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战,而且是为一个美好世界而战。当时中国与美国、苏联和英国进行了切实合作,中国战区的建立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晶。与盟军协同作战,甚至在关键时候舍己为人,充分表现了中国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同时,中国还积极支援和帮助一些周边国家,比如印度、安南(越南)、泰国、缅甸、朝鲜等,体现出推己及人的世界关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些国际会议的召开和一些国际宣言、文件的发表往往是由中国率先提出的,并由此最终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在中国人看来,要实现战后世界的永久和平,必须建立一种公正、平等和友好的新型国际关系,因而作为重要的发起国倡导和参与了联合国的创立。自此,一种新的亚洲和世界格局形成,如果有谁想来改变这种格局,绕过中国是不可能的了。

  第三,国家主权和领土得以恢复,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武装侵略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开租界、割占土地,损害中国主权。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运动。这一愿望终于在抗战期间实现了。它不是缘于有关国家的恩赐,而是基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分别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解决有关问题之条约”,并就此立时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1943年1月,中美、中英在平等原则上正式签订新约。其他在中国享有特权的西方国家也相继跟进。自此,中国基本上恢复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应该享有的平等和独立的法律地位。

  关于日本方面,1943年12月,中、美、英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规定,务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钓鱼岛历史上一直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自然包括在内。1945年7月中美英发布的《波茨坦公告》重申这一条文,稍后的《日本投

  降书》表示完全接受。自此,中国完全收复了被日本占去的固有领土,从而奠定了现有的疆域版图。历经近代的领土沦丧和抗战以后的失而复得,中国人民心中形成了一种牢不可破的领土观念:不是自己的,绝不觊觎;是自己的,绝不放弃。

  第四,抗战后期兴起的民主宪政运动,奠定了中国现代政党制度的架构。近代民族主义有两个面向:一是对外反抗,二是对内建设。抗战时期流行的“抗战建国”就是其典型写照。但对于如何建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主张并不一致。抗战后期,中国出现各方竞言“民主”的潮流。中共以组织“民主联合政府”相号召,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大会”,此间成立的各民主党派则主张实行“民主宪政”。尽管三者背后的意蕴大相径庭,但最终在1946年2月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实现了交集和融合。然而,其中的分歧和矛盾难以在具体操作层面“协商”,历史最终作出选择。1949年9月,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60多年来,历经曲折和增益,如今这一政党制度日益表现出蓬勃活力和独特优势。

  第五,产生了抗战文化,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军事思想得以丰富,出现无数以抗战为内容的文艺作品,形成丰富的抗战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此,抗日战争一方面持续不断地形塑着中国的学术研究、国民教育、图书出版和影视文学等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作为永久的历史记忆,又以各种形式渗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最为典型的,是《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常荡漾回响在各种庄严肃穆的场合。每年的9月18日、7月7日、9月3日,中国社会各界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抗战作为一种话题不时出现在中国人的历史怀想和现实言说之中。全国不计其数的抗战遗迹则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显示出抗战的永久性和日常性影响。因为抗战,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便不同了。

  灾难与牺牲,光荣与梦想,共同交织于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起点。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要全面总结和继承抗战遗产,以慰藉英灵和先人,并启示今人为建设一个美好和平的中国与世界而努力不懈!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