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从延安到北安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2-02 21:34:32

  北安和延安有着重要的红色基因传承。这段历史虽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北安与延安,一个在东北(黑龙江),一个在西北,相距几千里,相隔万千重,是伟大的革命斗争把两地紧密联系起来,并铸就薪火相传的红色血脉。1945年11月15日,受党中央派遣,延安干部团195人来到北安,这一骨干力量领导创建了老黑龙江省根据地,使北安具有了源自革命圣地延安的纯粹红色基因,成为东北“红色之都”,从而书写了红色北安辉煌的历史,也使北安拥有了“塞北延安”的美名。

  书写红色历史

  北安作为北满根据地五大中心之一,战略地位不言而喻。1939年北安是伪满洲国设立的19个省之一的北安省省会,也是伪满军政中心之一,建有大量办公用房和军事设施。北安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在此交汇,东南通达哈尔滨,西南通达齐齐哈尔,向北直达边境城市黑河,可以联系西满,支援南满。此外,老黑龙江省根据地包括伪满北安省和黑河省的全部,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地处粮食主产区,具备建立战略基地的最佳条件。

  延安干部团是我党派来的第三批干部,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加强了北安地区的革命工作,成为老黑龙江根据地建设的中坚力量。

  从延安来到北安的干部有195人,加上先期到达的东北抗联人员和晋察冀干部也只有241人,但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是黑龙江省各级政权建设的骨干。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和省政府驻北安期间,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召开了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领导全省胜利完成了建党、建政、土改、剿匪、支前等工作。经过不断巩固和建设,北安成为重要军政中心和战略后方,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里,是新中国土地改革的试验田。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一系列土地改革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走在了全国其他解放区的前面,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时任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赵德尊代表东北局远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会议期间赵德尊作了专题发言,全面介绍黑龙江省土改工作经验。其中许多经验被党中央制定土改政策时借鉴和吸纳,并向其他解放区大力推广。

  这里,是红色干部的摇篮。为了加强政权建设、培养军政干部、支援解放战争,中共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和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省政府先后在北安创办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工兵学校、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黑龙江军区卫生学校等10余所军政学校。许多延安干部担任校领导和教员,教材也多是从延安带来的,按延安模式开展教学与培训,总计培养数万名干部和专业人才,为东北及全国解放提供了大量干部和人才,其中高级军政干部达百余人。

  这里,是黑龙江报创刊地。为传播党的声音和扩大宣传、发动群众,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决定在北安成立黑龙江报社,侯野锋任社长,章子冈、张向凌任副社长,从社长到编辑全部是延安干部团成员。1945年12月1日,黑龙江报社在北安正式诞生,创刊号《时事新闻》出版,1946年1月更名为《新黑龙江日报》。这是黑龙江省第一张党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同北满人民见面的报纸,党的声音通过报纸不断在全省人民中传播开来。

  这里,是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解放战争期间,黑龙江省人民全力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有力支援前线,为东北和全国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保卫胜利果实,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壮大了前线主力。仅从1947年初到1948年末两年时间内,黑龙江省就向主力部队输送新兵9.5万人,出民工1.6万人次,粮食80多万吨,谷草4.7万吨,担架3200多副,马匹5600多匹,大车辆1200多辆及其他大批物资。

  延安精神在北安落地生根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先行者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延安干部团来到北安后,延安精神便植根这片红色的土地并落地生根。

  随着东北军政大学(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东北工兵学校的迁入和各个老根据地干部的相继到来,到达北安的延安干部达到数百人。陈云、李富春、彭真、蔡畅、何长工、黄克诚、伍修权、林枫、洪学智等一大批党的高级干部都曾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工作过、战斗过,陈云、李富春、蔡畅还作过重要讲话,教育广大干部如何发动群众、做好土改等工作。前来北安工作的干部中大多数人都在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大学等学校学习过,是延安培养出来的优秀干部,可谓是骨干中的骨干,精英中的精英。延安的工作学习经历,使得他们拥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火热的革命激情;拥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善于应对复杂危险的斗争环境、善于做群众工作;使得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服从大局,政治立场坚定。他们以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延安经验,在北安示范引领,言传身教,使伟大的延安精神深深扎根北安大地,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开花结果。特别是东北军政大学总校迁入北安,抗大精神与延安精神互相融合、交相辉映。从那时起,大批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来到北安接受革命教育和熏陶,又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参加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和人民政权建设。从这一点讲,北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塞北延安”。

  如今,那些革命先辈大多数已经去世,但他们培养的干部还在,发展的党员还在,他们所倡导的延安精神在北安大地代代相传,具体化为新时代北安精神,成为北安人民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成为北安人民永远坚守的精神家园。

  传承红色基因

  北安是革命老区,在东北抗战和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干部的到来和工作斗争,使红色文化成为北安鲜明的文化符号与历史积淀。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在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北安市提出全力打造“塞北延安”红色品牌,不断扩大北安红色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经过艰辛努力,建立了以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陈列馆、黑龙江省政府旧址陈列馆、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抗联纪念馆等为主体的红色博物馆群,目的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扩大红色文化影响。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精神永远承继”。未来的北安,将进一步挖掘、研究北安的红色历史,尤其是从延安到北安这段红色历史,将其完完全全地还原、呈现出来,使之更有内涵、更有厚度、更有味道、更有魅力。通过对红色历史和人物的挖掘、整理、筛选,从中选择一批经典事件和人物,书写他们的红色故事,使红色历史鲜活起来,更加直观,更加吸引人。定期举办红色故事大赛,广泛传颂延安精神、抗大精神,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代代相传。

  (作者系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黑龙江省北安市委书记)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