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闽港智库论坛:王建民论闽台融合优势与挑战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4-12-05 09:53:24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中评社 束沐摄)


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在近日举行的“思想者论坛: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闽港经验”上表示,我们需要科学、准确理解与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两岸融合发展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与实现路径,认真总结闽台融合实践与经验,充分认识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稳步推进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由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十余位来自福建和香港两地的两岸关系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福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具有文化、历史、区位与政策优势

  王建民认为,在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福建省在两岸融合发展中或闽台区域融合中有诸多独特优势与条件,也走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前面。他表示,在文化优势上,闽台属于中华文化的次区域文化圈,尤其是闽南文化圈,有几乎相同的文化、信仰、习俗等,尤其是有重要的语言优势。在区位优势上,闽台距离近,隔海相望,往来方便,有融合发展不可替代的地理与区位优势,也包括了相同叵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台胞到福建生活、工作与发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有“回家”的感觉,较少陌生感与差异感。在历史优势上,闽台在历史上就是一体的,台湾社会群体主体是闽粤人,尤其是福建人占了绝大多数。早期台湾属福建省台湾府,在治理上是一体的,福建管辖台湾。闽台密切的历史关系不是其他地区所能相比的,有利融合发展。

  王建民续指,在重要的政策优势上,在闽台或两岸融合发展中,政策优势更为重要。中央有关两岸融合相关概念、政策的提出多与闽台场所或议题相关。中央对福建省在对台工作、经济合作与人员往来等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重大支持,先后有厦门特区及特区范围扩大、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全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与多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海西区与平潭综合试验区等涉台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可以说,中央对福建涉台工作的政策措施是最多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这是福建非常重要的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优势。

  港澳与内地融合 可与闽台融合相互借鉴促进

  王建民表示,台港澳地区与国家融合进程与路径存在差异,有不同的实践过程与经验,但也有共同之处,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一是融合发展贯穿于统一前与统一后全过程。他认为,港澳与内地融合在回归之前就已开始,但主要是自然的与被动的融合过程,真正的融合发展则始于回归之后。闽台融合或两岸融合同样将贯穿于统一前与统后的全过程,而且在统一前融合发展就已主动启动与推进,但很难在统一前完成融合发展目标,必将延续到国家统一之后。统一后的台湾治理,与融合发展、“去独”、“再中国化”进程紧密相关。

  二是融合发展是长期的,不期待短期就达到预期目标与效果。他认为,融合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政策实践,不可能也难以在短期达到高度融合的预期目标,只有不断持续推进,长期努力,才能不断促进港澳与内地的融合、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融合。

  三是政策引领在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然融合发展是有限的,效果是不显着的,只有中央政策的坚定引领、支持与推动才能取得显着效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更多鼓励、优惠政策也是必须的,是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与维护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一融合发展所付代价比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台湾的成本更低,更理想。

  四是融合发展不只是宏大的政治叙事,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他认为,融合发展是一种思想理念,是一种政治与社会发展目标,当然是国家大事,是国家战略与政策,需要置于国家整体发展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安全与发展中定位、思考。但在现实中,融合发展是通过具体的政策、方案、项目与平台呈现与实现的,是通过个体的参与生活实践实现的。

  五是融合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也是因为差异、分化、分歧及未能融合才推进融合发展,在推进与实践过程中,自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尤其是民进党当局的抵制与阻挠融合发展,两岸的融合发展自然不会轻意实现,需要不断努力,克服许多困难,尤其是需要同岛内“台独”分裂势力进行坚决、艰巨的斗争,坚定推进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

  六是融合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意识与凝聚力的重要路径。融合发展是两岸迈向和平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实践,有助于逐步化解两岸之间的歧见、分歧与对抗,有助于增强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意识与情怀,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

  外部环境和“脱钩断链”是挑战 更应重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王建民认为,现阶段,岛内社会政局、两岸关系与外部国际环境均发生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也对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带来不少困难与挑战。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外部大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二是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成为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掌权有长期化趋势,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大破坏力量。三是民进党当局制订了一套完整的阻挠融合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强烈阻挠与抵制两岸融合发展。

  他强调,另一项挑战是两岸经济合作出现“脱沟断链”态势。台湾经济发展呈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脱美融中”转向“脱中融美”。一方面,两岸经济紧密关系出现显着的弱化态势,有“脱沟断链”迹象。另一方面,台美经贸紧密关系强化,台美经济、贸易、科技、投资呈现迅速发展态势。此外,融合发展的具体政策落地不易,执行困难。

  王建民表示,闽台融合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果,但在实践中,在工作中,除了面临重大挑战与困难外,也存在不少具体的实践障碍与问题,需要努力克服。如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生活遇到的权益法律争议不易解决;新台胞或陆配身份的特殊性成为就业与融合发展障碍;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生活、发展的同等待遇落实难;一些对台工作的思想思潮不利两岸融合发展。

  示范区建设需大局观与整体观 稳步推进、重点落实

  王建民认为,《意见》提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相关内容共计21条,深刻与科学理解《意见》所提出的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对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非常重要。中央提出的是“探索”与“意见”,并不是“规划”与“方案”,即是指导性的,方向性的,是可探索的,是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更要积极推进与落实的。

  他指出,福建省各县市都希望积极参与两岸融合示范区建设,并得到重视与政策支持,示范区建设不宜形成区中有区,园中有园,区园叠加,各地区或各县市可以依据自己的条件、优势与财力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避免地区之间竞争。省政府需要统筹协调,有序引导,在全省全域范围内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或制度建设。同时,应调整工作思路与方式,要充分认识到两岸融合发展或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稳步推进,求稳定不求快,求实不求多。

  王建民表示,两岸融合发展是海峡两岸之间的重大议题,显然不只是大陆单方面的政策所能完全决定的,还涉及对岸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两岸融合发展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确实面临很大困难与挑战,我们就要确立目前困难时期两岸融合发展策略、融合发展方式与融合发展重点。

  他认为,目前外部国际大环境对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进程形成重要干扰与破坏。最关键的是“台独”政党民进党执政掌权,导致两岸关系持续恶化,两岸两会无法协商互动,两岸合作机制无法运作,特别是民进党当局还推进两岸经济“脱钩断链”,阻挠与抵制两岸融合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台湾经济呈现“脱中融美”态势,两岸融合发展尤其是双向融合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王建民指出,在这种新的境内外环境与形势下,我们要在坚定“反独”、“遏独”的同时,仍要高举两岸和平发展大旗,要持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但要有新的策略与方式,要处理好“反独”与推进融合发展的关系,目前则应以大陆为融合主场,即主要以推进单向融入式融合发展为主,在未来条件发生变化后再推进两岸双向深度融合发展。他强调,中央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引领者,确立两岸融合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地方政府尤其是福建省政府是两岸融合发展具体规划者与推进执行者,要提出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稳步推进。目前民间民企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行动者与参与者,要充分发挥两岸民间民企力量,需要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由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顺兴和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联办台务部二级巡视员魏敬东出席。论坛评论员有: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龙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超讯》总编辑纪硕鸣、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大公报》主笔朱穗怡、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由香港16家涉台智库机构联合组成。(记者 束沐 来源:香港“中评社”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