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秘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发表专文《后疫情时代的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趋势与展望》,作者认为:去年,特朗普政府不择手段地攻击中国,挑战“一个中国”底线,蔡英文当局则“倚美谋独”、“以疫谋独”,让两岸交流几乎停摆、台海形势紧张复杂。今年以来,随着中美关系的趋缓和新冠疫情的好转,紧张的台海局势也孕育着和缓的契机,各界普遍希望两岸关系也能“春暖花开”。但是新冠肺炎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两岸关系。在后疫情时代,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将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样貌。文章内容如下:
一、后疫情时代的台海大趋势
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岛内“蓝消绿长”、“统降独升”的趋势持续发展。特别是2020年蔡英文连任之后,岛内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党体系从原先的国、民两党分庭抗礼变成民进党一党独大,国民党日益沦为一个中型政党。民进党在全面掌控行政、立法、司法、军队、情治、媒体之后,利用一切机会煽动岛内的“反中仇中”情绪。在“台独”分裂势力的塑造下,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统“独”倾向发生巨大变化。“反中拒统”在岛内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统一”则变成“政治不正确”的标志。无论何人,只要敢在台湾的网络媒体上客观评价大陆,宣传两岸统一,就会立即遭到各种污蔑和谩骂。
与台湾的这个改变相平行的是国际大格局和台海大趋势的深刻变化。
1、新冠肺炎疫情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加速
中国崛起是本世纪最大的政治和经济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除中国外,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国家和组织也日益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二战后奠定的国际秩序已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全球治理赤字日益明显,①百年来由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主导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中心-外围”结构逐步被打破。②在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多边与单边、霸权与反霸权的博弈日益激烈复杂。美国为维护单边主义,维护其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从政治、军事、贸易、科技等领域对中国发起全面进攻,让中美关系遭受1979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一步深刻改变了世界政经格局。新冠肺炎不仅造成全球公共卫生灾难,还引发各国经济、政治、安全等多重危机,凸显出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对人类的威胁绝不亚于在传统的军事政治安全。传统安全问题有可能通过单边行动来解决,而非传统安全问题更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通过多边主义和共同治理进行解决。在全球抗疫的压力下,国际战略格局加快调整,多边治理的机制加速形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由此我们看到,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一方面继续把中国视为“最严峻的竞争对手”,但同时又不得不表示,“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领域进行合作”。
2、新冠肺炎进一步强化了台湾对大陆的经贸依赖
2016年以后,民进党当局不断鼓吹“新南向”,并将其作为两岸经济“脱钩”的催化剂。五年下来,“新南向”毫无成绩,两岸经济联系却越来越密切。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深化了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新冠疫情打断了资本、人员、货物的全球配置,让建立在新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全球化模式走到尽头。各国普遍将“国家安全”置于更优先位置,加速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球化更多转向区域化甚至本地化。③受此影响,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大陆市场才是唯一的依靠。
根据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的数据,2020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额达1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占台湾总出口额的43.9%,再创历史新高。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强化,今年1月,台湾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额是148.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加57%。另外,根据台湾自己的统计数字,2020年,台湾对外贸易顺差是587.9亿美元,其中对大陆顺差是866.7亿美元。换言之如果没有大陆市场,台湾将产生近2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根据大陆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高达1405.2亿美元。另外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2月,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22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扩大了30.8%。
3、在后疫情时代,台湾问题总体可控
特朗普执政期间,奉行激进主义的对华政策,不择手段地打压中国,甚至在台湾问题上一再触碰红线,企图牵制中国。在后疫情时代,随着中美力量对比的接近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美国想要拥有当年可以随便分割、牵制中国的所谓战略手段,其空间、信心、意志都在下降,也必须在更多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所以拜登上台后,一方面继续对中国实施围堵和挤压,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注意分寸,避免将意识形态和制度层面的对抗扩大化,避免出现贸易战和外交战,以此确保工作对话、磋商与局部合作的大门是敞开的。④在这种形势下,拜登政府虽然还会强调对台湾的所谓“承诺”,但不会像特朗普那样明目张胆地试图破坏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台海局势有望保持稳定。
在中美关系有望和缓的同时,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经济长期向好。今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6%,而根据《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国要在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未来每年的经济增长可能都不会低于6%。这意味着大陆每年的经济增长量,都超过台湾的经济总量。两岸实力对比“陆强台弱”的态势将长期持续强化。特别是随着大陆市场的不断建设完善,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将进一步增强。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台湾问题的应有战略
国际大格局和两岸大趋势都决定了“时”和“势”都在大陆一边,台湾问题在总体上是可控的,我们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此前提下,我们需要从战略上对后疫情时代的台湾问题进行总体把握。
1、对台工作不仅要维护“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还要主动创造“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心任务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九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这些论述都明确了“发展”和“统一”的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推进统一。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纲要》除了五年的规划,还包括未来15年的远景目标。根据这个《纲要》,中国将用15年时间,实现综合国力、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性飞跃,全面夯实民族复兴的基础,创造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定性条件。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十四五”规划起好步,为2035年远景目标开好局。这是今后推进任何工作、解决任何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也包括台湾问题。
要实现《纲要》的发展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此《纲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初看起来,这一判断似乎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类似,但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差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冷战体系的松动和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赢得了一个发展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实际上是外部提供的。而当今世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大行其道,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特别是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阻止中国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所以,今天的“和平与发展”和“战略机遇期”,与其说靠外部提供,毋宁说需要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创造。所以,“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意味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关键性力量,中国有信心、有能力运用自己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同中国共同发展。
未来,台湾分裂分子和外部敌对势力仍会继续勾连,企图干扰大陆发展进程,延缓中国复兴大业。所以,我们不能就台湾问题看台湾问题,“要破除‘孤岛思维’,要有战略视野、全球格局、辩证思维”。⑤在后疫情时代,对台工作一方面要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挟洋自重、谋“独”挑衅,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另一方面要能够主动作为,通过台海的和平稳定助力东海、南海的和平稳定,实现“三海”良性联动,通过对“台独”的遏制助力港澳“一国两制”的良性运行,为国家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这应成为对台工作的中心任务。
2、把发展优势具体转化为对台工作的政经硬实力、制度软实力和区域结构性权力,形成推动国家统一的强大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我们要保持自身发展势头,同时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做好台湾工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首先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用实力说话。国家越强大,越有实力,国家统一的基础和条件就越坚实。但另一方面,实力不等于统一,有了实力,统一并不会自然而然到来,必须设法把实力转化为统一的动力。所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2021年对台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我们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显着的制度优势转变为对台工作的效能”。
那么如何把大陆的实力和优势有效转化为统一的动力呢?这需要认真研究、合理规划和不断探索。其中至少包括政经硬实力、制度软实力以及在地区格局中的结构性权力。
一是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转化为统一的动能。近两年大陆先后出台了“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等政策,逐步落实台胞同等待遇,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扩大台湾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受新冠疫情影响,当今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大陆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对台企和台胞带来强大的引领作用和磁吸效应。在后疫情时代乃至“十四五”期间,大陆凭借自身不断加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必然会把越来越多的台企台胞“卷入”大陆的经济发展进程中。
二是把区域协同发展和合作共赢转化为统一的动能。台湾问题之所以产生并延续至今,根源在于二战以后东亚地缘政治的冷战体系。消解东亚地区残存的冷战体系和冷战思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一环。但中国不走传统的大国崛起之路,不谋求成为东亚地区新“霸主”。从“一带一路”建设、RCEP以及正在推进的中日韩自贸区实践来看,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即通过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来消解东亚地区残存的冷战体系和冷战思维。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区域双边和多边体系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制定议事规则和议事日程的结构性权力不断增强,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信任也不断提升。这种结构性权力,不仅能够化解周边国家对统一的疑虑,而且有助于带动周边国家共同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
三是把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转化为统一的动能。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在这次疫情中,中国最早遭受疫情冲击,但也最快最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经济复苏并继续领跑各主要大国。在新时代,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面向未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所有这些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⑥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日渐显现。⑦今年,中国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大陆的制度软实力将进一步被世界所认可,进而深刻影响台湾民众对台湾终极归宿的想象。
三、后疫情时代两岸关系能否春暖花开?
近几年来,民进党当局持续推行“反中抗中”路线,挟洋自重一再触碰“一个中国”底线,不断煽动台湾民众的“仇中厌中”情绪,两岸互信荡然无存,台海形势日益紧张。但随着美国拜登政府的上台,新冠疫情的冲击,特别是大陆的新一轮发展,民进党当局认识到,要继续硬碰硬地“反中抗中”已没有出路,只有做出一些调整的姿态,才能保护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否则继续挟洋自重,挑衅大陆,不仅难以收获政治果实,还可能被民意所摒弃。
所以自去年10月份以来,蔡英文数次发表涉及两岸关系的讲话,调门明显变软,表示“愿意促成两岸有意义的对话”。今年2月19日,台湾新任陆委会主委邱太三表示,面对后疫情时代两岸交流势必要恢复,他将秉持对两岸未来“春暖花开”的期许竭尽全力。
1、两岸“春暖花开”的四大指标
在后疫情时代,两岸关系能否“春暖花开”?能开出什么“花”?“花”开得怎么样?这有四个最基本的观察点。这四个观察点既是检验两岸是否春暖花开的指标,也是检验民进党当局是否真心实意改善两岸关系的指标。
第一,民进党当局是放开两岸交流,还是继续阻挠两岸交流。2020年,两岸交流几乎陷于停摆,其中新冠肺炎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民进党当局人为设置的各种障碍破坏力更大。民进党当局要春暖花开,第一步是要先破冰,采取务实举措放开两岸民间交流,让两岸民众可以自由往来、进行正常的经贸文化交流。
第二,民进党当局是继续散播“反中仇中”言论还是谨言慎行。疫情期间,民进党当局不断散播“反中仇中”言论,制造仇视和歧视大陆的舆论氛围。在民进党当局的恶意操弄下,岛内“反中仇中”的民粹情绪高涨,大陆同胞的感情不断被伤害。民进党当局必须认识到,即使大陆对台湾有再深厚的感情也是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如果民进党不能改弦更张,保持善意,两岸关系不可能春暖花开。
第三,民进党当局是继续谋求“渐进台独”,还是努力培育两岸互信。民进党重新执政后,在社会、文化和教育领域全面进行“去中国化”改造,处心积虑割裂两岸国家民族认同。最近,民进党又开始推动“修宪”,在“渐进台独”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试探。所有这些都不断破坏两岸之间的互信,增加两岸关系改善的难度。民进党要让两岸关系春暖花开,就必须立即停止推动“渐进台独”,用实际行动争取大陆的信任。
第四,民进党当局是接受“九二共识”还是继续回避否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界定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基石。民进党当局只有承认“九二共识”,才能让两岸关系根本好转。否则,即使姿态再低,言语再动听,也无法真正改善两岸关系。对此民进党当局是心知肚明的。如果它真的希望开启两岸互动新局,终究要诚实面对“九二共识”这个核心问题。
2、两岸关系要春暖花开仍困难重重
两岸关系要春暖花开,民进党首先要给两岸交流松绑,让两岸民众能够进行正常往来。但是早前民进党当局制定了“国安”五法和一系列对立性政策,在两岸间制造“寒蝉效应”,恐吓台湾民众。现在民进党当局又刻意拒绝大陆的新冠疫苗,甚至不承认大陆疫苗,一些在大陆打了疫苗的台商回到台湾,仍被要求进行隔离。依照民进党目前的做法,未来两岸交流的进度甚至要滞后于对外交流。如此做法,何谈春暖花开?
两岸关系要春暖花开,民进党当局必须停止散播“反中仇中”言论。这对于民进党来说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防疫成效”,一是“反中抗中”路线。最近全球多数国家、地区都开始接种新冠疫苗,但是民进党当局既不接受大陆疫苗,又无法找到其他高质量疫苗,民进党的“疫苗危机”已经出现。未来民进党只能靠继续操作“反中抗中”来维持其民意支持度。届时将出现民进党当局一边说两岸要春暖花开,一边对大陆进行言辞攻击的人格分裂现象。
两岸关系要春暖花开,民进党当局必须停止推动“渐进台独”,接受“九二共识”。但是在民进党的长期喂养下,“台独基本教义派”已变得尾大不掉,并深刻左右着民进党的政治走向。没有“九二共识”,即便民进党想要营造出两岸关系和缓的景象,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四、大陆是否还要继续实施惠台性采购?
在后疫情时代,两岸关系仍困难重重。在民进党执政、岛内“反中”情绪上升的情形下,大陆是否还要对台湾让利,特别是一些惠台性采购,还要不要继续?这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一个焦点问题。
从2004年“国共论坛”开始,一直到2013年ECFA及早收清单的签订,大陆持续通过税费减免、通关便利、契作等措施进行惠台性采购,向台湾让利。今年2月,国家海关总署宣布,因在台湾进入大陆的凤梨中发现有检疫性害虫,决定自3月1日起暂停进口台湾凤梨。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陆有网络舆论认为,民进党当局“一面赚人民币,一面搞台独”,用从大陆赚的钱到美国买武器,讨好美国对抗大陆,所以必须停止这一无效的惠台政策。台湾媒体则认为,大陆惠台让利,本意是要统战,想要收买台湾。既然大陆“居心不良”,台湾也没必要客气,所以尽管占尽便宜,但绝对不会脸红手软。而且台湾人会认为,大陆之所以惠台让利,就是因为没有统一,一旦统一就再也享受不到这些好处了,所以大陆给的好处越多,台湾人就越不愿意统一。⑧
这些言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惠台让利是为了让台湾民众支持统一。但这是对惠台让利政策的一个严重误解。大陆不会天真到认为给一点好处就能转变台湾人的政治认同和统“独”倾向。
那么大陆当初为什么要出台惠台让利政策,其政策初衷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2010年3月“两会”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说,大陆在商签ECFA协议时,要充分考虑到两岸经济规模和市场条件的不同,要关心台湾中小企业和广大基层民众的利益,特别要照顾台湾农民的利益,“要让利给台湾,因为我们是兄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说,“我们将深入瞭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所有这些论述都清楚地表明,大陆惠台让利,善待台湾民众,只是因为两岸同胞是骨肉兄弟,当同胞兄弟有困难时,自然要进行帮助。这里并没有太多功利的想法,没有把惠台让利作为促进统一的工具。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陆把台湾人民当作兄弟,但民进党当局完全不把大陆人民当作亲人,并煽动台湾民众的“反中仇中厌中”情绪。当民进党当局和一少部分台湾民众视大陆如仇敌时,大陆还要不要把台湾当兄弟?这已经成为对大陆惠台让利政策的灵魂拷问。
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不理性态度是特定历史阶段和特殊情境下的产物,大陆对此应该多包容,不必随着台湾政局的变化而起舞,也不必随民意的一时变化而动摇。再极端一点,即便是大多数台湾民众都不把大陆同胞当亲人,只要没有踩踏“台独”红线,大陆仍要善待他们。这是祖国应该有的胸怀和担当,无关意识形态,只有同胞之情。
所以,虽然当前两岸关系紧张,但只要台湾民众有困难,大陆仍愿意伸出援手。台湾青年学生就业有困难,大陆就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台湾中小企业融资有困难,大陆就想办法帮助他们融资;台湾农渔产品销售有困难,大陆就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采购。所以,当台湾凤梨发现检疫性害虫时,大陆也只是“暂停”凤梨进口,并且也没有扩展到其他农产品。这说明,大陆惠台让利政策,包括惠台性采购仍在继续。
当然在一些具体做法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比如,大陆采购台湾农产品,是为瞭解决其产量过剩、“谷贱伤农”的问题,带有“应急救济”的性质。如果将这种“应急救济”常态化,就很容易抬高台湾农产品的价格,反而伤害了当地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一事一议”,即如果台湾的某一农产品在该年产量过剩、价格下跌,可以先由台湾相关组织提出申请,然后大陆以保护价进行收购;如果不存在产量过剩和价格下跌,则不进行采购。这样既能切实照顾台湾农民的利益,又不至于伤害到一般消费者的利益。
五、结论
台湾问题、两岸关系从来就不仅仅是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各种力量较量的产物,并直接关乎东亚战略格局和东西方之间的实力对比。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加剧了美国打台湾牌的力度和频度。受此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台湾问题,大国博弈的色彩更加突出;后疫情时代的两岸关系,也将是大国博弈下的两岸关系,呈现出新的样态。在此形势下,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心,已不是寄希望于台湾政治和社会的主动转变,而是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政经硬实力、制度软实力以及在东亚新格局中的结构性权力,创造出促进国家统一的条件。
来源:中评社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