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财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自赖清德主政以来,民进党当局从清查台湾民众领用大陆身份证件、明确规范艺人言行查处范围,到针对两岸宗教、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建立审查制度,及对两岸经贸交流进行策略性的结构调整,这显示赖清德所提出因应所谓五大“国安风险”及十七项策略,不仅将造成两岸脱钩断链;也会激化两岸敌意螺旋上升。
尤其最近因一名亚亚的陆配发表涉及两岸统一及武力威胁的言论,被台内政部门以“危害‘国家安全’或社会安定”为由,废止居留许可并要求限期离境;北一女高中国文教师区桂芝因接受央视访问,质疑赖清德将对岸定调为“境外敌对势力”,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台北市教育局调查是否违反教育中立或涉及国家主权、国家认同问题;媒体更报导警员因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遭记过,及校长因倡议“爱中国”遭调查。
赖清德主政后,在两岸人员往来、教育交流、经贸合作等领域,以各种方式进行反制、阻挠禁限,制造寒蝉效应。17项策略使台湾地区陷入准戒严、准战争关系,其目标陷两岸交流进入大限缩、大倒退的治理困境,加速两岸脱钩断链。
首先,两岸交流陷入大限缩及大倒退困境,加速两岸脱钩断链。
例如拒不解除观光交流禁团令,两岸客运直航航点航班难全面恢复;恢复两岸观光交流陷入高度争论,究竟是先交流后对话或先对话后交流;要求官方机构全面禁用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阻挠台专业人士参与大陆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对大陆有关团组和人员赴台参访交流设卡设限。
此外,更以统战因素禁止大学与10所大陆高校交流合作;要求中小学校开展交流活动时以欧美、东北亚等学校优先,对两岸交流持能避免就避免立场。宣称其目标在于防止大陆通过两岸交流进行统战渗透,维持台湾总体安全目标。类似反制措施,凸显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的保守性、僵化性及反制性。
其次,采取去一系列中国化措施,加剧台湾社会国族认同冲突。最近台湾政治氛围及言论空间趋于紧缩,民进党当局批判区桂芝,曲解赖清德将大陆定调为境外敌对势力;宣称大陆当局对台湾的敌意,并非指涉大陆人民对台湾敌意。
最后,批判两岸社会文化交流,危及台湾安全。赖清德为执政利益巩固深绿选民,分化台湾社会,不仅质疑陆配“国家认同”,批评陆配参政恐冲击台湾安全,无异是在共同体内部人为刻意制造“敌我矛盾与对立”。赖清德拜访庙宇时也对台湾宗教界呼吁,批判大陆对台湾安全保障造成极大冲击。
通过上述分析,殊不知两岸麻烦制造者及波及台湾安全,反而是民进党本身政策所造成。赖清德主张“务实台独”、“两岸关系是国际关系”,造成两岸兵凶战危,引发大陆一连串军事威慑及外交压制,恐更造成台湾安全及促发战争疑虑。宣称其当选“两岸发生战争机率最低”,这说法与六成民众普遍认知不同。对比上述产生个案,赖言论引发大陆军事演习更为频繁,恐怕其言论更引发台湾安全受到明显而立即危险。
尤其赖清德容许党内主管于党网,公开宣称台湾人不是中国人,悖离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更是踩踏大陆对台政策红线。对比而言,“务实台独”比“维持现状”更具挑衅性及危险性;更比少数陆配参政、个别公民统一言论、或陆配武统言论,其可能造成安全风险更为严重。
总体而言,目前台湾社会国族认同呈现样态是,台湾人认同约60-65%、双重认同约35-37%及纯粹中国认同约3%,双重认同与中国认同尚有四成,然20至29岁年轻人普遍8成至9成是台湾人认同。但许多中年以上台湾民众,则因从小受大中国意识教育成“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较高双重认同。
大陆对台政策强调两岸融合发展、两岸一家亲及心灵相契,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及民族伟大复兴。大陆秉持两岸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推动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及合作制度。因此,台湾社会若能提高双重认同建构,其实越有助于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关系架构。
然若,民进党当局持续操弄反中抗中、逢中必反极化政治意识型态,渲染大陆透过所谓统战渗透威胁,在台湾社会制造在地协力者、亲中卖台集团;并强化批判此等群体受大陆统战及认知作战所蛊惑,这将导致台湾社会更为分化、对立及冲突。此种封闭保守、僵化反制式抗中保台路线,恰恰凸显其两岸政策自信及治理能力不足,违反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交流及合作、对话之主流民意。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