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炫 台湾资深媒体人
赖清德宣布今年推行“2025城镇韧性演习”,台中市全民防卫动员准备进行三方会报,针对基本战力调查,民防团队高达182万人,全市3分之2人口都被列入民防团队,届时征集或参加点训人员,是否将会纳入适用军事审判,台防务主管部门起初没有说明游戏规则,恐让“城镇韧性演习”沦为“即兴演出”。
台中市长卢秀燕惊呼逾六成人纳民防都适用军审?如果没有如何规范?为了因应非常事变及战时支援需要,台中市全民防卫动员准备、战力综合协调及灾害防救三会报同步举行,如今却被是否符合军审制度给模糊焦点。事实上,“城镇韧性演习”如何晋升全面化的防卫体系,加强非军事部门攻防机制,尤其在撇除军方的即兴演出、吹捧地方的城镇作战,以及自强同心的多头马车下,恐难打造韧性台湾的民防神话。
撇除军方的即兴演出
赖清德定调民防演习将“完全不靠军人支援”,目的在于展示民防与灾防体系的应变能力,无视台湾的民防与灾防制度仍在草创,面对基层执行能力与整体战术尚未纯熟,少了军方还能凸显防卫量能?一般民防单位多数缺乏足够的人力、装备与训练,应付基本任务已经疲于奔命,加上后备人员年龄偏高,如何达到战时应变。台当局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恐怕分配不均,地方政府如何获得奥援,缺少军方恐让民防演习沦为一盘散沙。
“城镇韧性演习”以“无剧本”的方式进行显得莫衷一是,缺乏明确课目还想提高协防能力,跳脱过去岛内演习经验,势必造成地方政府在执行层面乱舞章法。台湾过去演习课目采取“有剧本”模式,包含“万安演习”采用防空演习的“程序训练”,不仅缩短应变时间,还能加速单位应对。如今,“城镇韧性演习”幻想“无剧本”演出,置入单独“应变训练”的环节进行,考验单位的临场反应,恐让民防演习沦为“即兴演出”。
吹捧地方的城镇作战
赖清德强调“城镇韧性演习”要让台当局与地方的“协调机制”合并,是将每个城镇视为“个别堡垒”,一旦遭遇紧急状态,就能自主防御,每个堡垒当作一个“城堡”自食其力。事实上,在欧洲地区已是基本战略,尤其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北约军事组织早有各种指引。台湾目前全民防务手册的内容中,主要是以城市切分的四级行政单位,包含里长也要担负“战时协力民防团负责引导民众进入避难处所”、“战时协调供给水单位设置供水站”、“战时协助安置灾民,提供维生所需物资并统计回报上级需求??”等,如果挂一漏万,吹捧地方政府真能神功护体?
“城镇韧性演习”要以无剧本的方式面对现代化攻势,加上信息战与心理战随着传播科技日新月异,一旦台当局与地方没有研拟一套共同因应错假消息的辩证策略,如何因应战时的民众恐慌与社会分裂,势必会让敌对行动的初级战略得逞。在现有的常态演习模式中,如何涵盖这些情境,验证社会的应对能力未定知天,演习若无设定既有剧本,难保民防演习沦为便宜行事。
自强同心的多头马车
赖清德宣示“城镇韧性演习”结合防务、民生、灾防与民主四大主轴,除了民间防灾演习的“万安”及“民安”,对于纳入后备动员的“自强”与“同心”演习只字未提,还有四项演习的课目重叠又无区别,如何能以“城镇韧性”作为核心?“万安、民安”主要权责机关调度地方资源,“自强、同心”则是支援机关调度后备军人或武器的动员训练,目标空泛容易导致资源分散与执行困难,如何平衡军事威胁与自然灾害的应对,还要实时应对同时提升民生与防务能力,俨然背离实质韧性的提升手段,甚至沦为多头马车的民防系统。
“城镇韧性演习”号称提升“高强度灰色地带行动”与“濒临冲突状态”,恐与现行编组法规分崩离析,根据相关规定,各地方政府与单位在战时必须编组四个民防系统组织,由行政主管机关指挥,反应战争带来的各种灾变。简而言之,必须整并民防总队、民防团、特种防护团、联合防护团四个民防系统,总则并未提及如何应对“高强度灰色地带行动”与“濒临冲突状态”,可见演习内容过于抽象,在操作性上恐难发挥整体强度。
赖清德喊出“2025城镇韧性演习”试图为台湾建立更为全面的防卫体系,但从目前的政策设计与实务经验来看,具体执行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包含撇除军人的即兴演出、吹捧地方的城镇作战,以及自强同心的多头马车下,缺乏更为具体的策略整并与行动落实,如何真正强化台湾的防卫能力与社会韧性。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