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台籍讲师、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宗昊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2月号发表专文《中美角力与台海战略情势评析》,作者认为:要判断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否转变,“听其言、观其行”仍是有效的不二法门。但是在美国自说自话的前提下,要能成为“听其言”的依据,需要的是清楚、精确的话语。在此标准下,拜登、沙利文频频出口的“保卫台湾”仍是一个庞大且含糊不清的用语,关键是并没有真正给出“美国出兵”或“美军协防台湾”这样的具体承诺。虽然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美方在台海主要采取的是政治攻势,相比直接的军事对抗是较为缓和的,但毕竟是在不断挑战中方的红线与底线;中方的政治牌较少,往往以增强军事压力的方式来回应。随着彼此间紧张关系的不断积累,是否有朝一日会从“量变”走向“质变”,让中美关系滑落至不可测的深渊,也仍然存在可能性。文章内容如下:
近期台海局势的真实写照,正如成语所描述的——“多事之秋”。先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10月7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中,当被问到美国是否准备采取军事行动以“保卫台湾”时,他宣称:美国现在就将采取行动,努力阻止那一天的到来。之后,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10月21日在电视节目与选民交流时也提到,面对中国大陆可能对台湾地区进行的军事行动,美国准备“保卫台湾”。而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于10月26日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专访时,又首度证实有美军在台湾协助训练。这些言论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让台海情势迅速升温,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态势也在东亚蔓延。
美国长期以来对台海的战略模糊是否已然转变?中美之间因台湾问题爆发军事冲突是否势不可免?台海局势接下来会如何发展?一时之间,这些都成为引人热议的话题。
一、美国对台海的战略模糊是否转变?
要探讨美国对台海的战略模糊是否转变,得先回到战略模糊的起源。究其实,所谓的“战略模糊”根本上就是美国自说自话、两面讨好的策略。一方面,在应对中国大陆的时候,美国会说美中之间签有三个联合公报,美国也有“一中政策”,所以会尊重中国的立场;另方面,在面对台湾的时候,美国又说长期以来美国国内都有《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2018年又出台了《台湾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进一步推动美台之间高层官员的互访、交流,美国当局的政策会遵循法律。
如此一来,就让美国无论做任何举动,都可以说自己有行动依据,都能够左右逢源、自圆其说。要向北京施压时,就以国内法为藉口打台湾牌,得偿所愿后又以“一中政策”为由搪塞台湾,如此循环往复,就出现了对美国当局非常有利的模糊空间,可供谋求在台海的最大利益。
不同于战略模糊,战略清晰就是在两岸之间明确选边站(在当前态势下意味着选择台湾),给予从政治(承认、建交)到军事(协防、军事联盟)的全面支持。其实这就类似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建交前的状态。必须指出的是,战略清晰意味着立场明确,也就难以存在弹性操作的空间;而战略模糊衍生出的弹性空间可大可小,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美国当局的政策而调整。
要判断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否转变,“听其言、观其行”仍是有效的不二法门。但是在美国自说自话的前提下,要能成为“听其言”的依据,需要的是清楚、精确的话语。在此标准下,拜登、沙利文频频出口的“保卫台湾”仍是一个庞大且含糊不清的用语,关键是并没有真正给出“美国出兵”或“美军协防台湾”这样的具体承诺。
所以“保卫台湾”既可以指美军直接参与到台海冲突的第一线,也可以指加强对台军售、强化台湾的自卫能力,包括当台海真的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会进行外交斡旋,联合盟友集体施压、阻止事态恶化。如果指的是后者,则军售和外交斡旋从1979年的《台湾关系法》出现以来就一直在进行,虽然近年来强度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足以主张美国在台海的战略意图已发生从“模糊”到“清晰”的根本转变。
特别是“卫台”言论出现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10月31日接受CNN的采访时,面对主持人反覆追问美国如何保卫台湾,他却避重就轻,祇强调了“美方会确保台湾有能力自卫”,不愿明确承诺“美方会出兵协助守岛”。紧接着11月4日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在德国记者的追问下,也效法上司继续“打太极”,不肯正面回应。由此可见,拜登当局所做出“保卫台湾”的表态,更像是一种外交辞令,并非明确的军事承诺。
进一步而言,美国选择在此时释出和中国大陆对抗性更强的“卫台”言论,主要是为了对其国内民众和国际盟友进行政治宣传。特别是拜登当局的官员都是利用媒体采访的机会宣称要“保卫台湾”,舆论操作的痕迹明显。
对美国国内的群众来讲,这可以展现拜登当局是一届有担当、敢作为的政府,打造出强力的形象,有助于巩固执政的正当性。尤其是当前美国国内的问题层出不穷,联邦政府债务、通货膨胀、供应链危机、疫情反覆等纷至沓来,拜登当局的施政满意度却不断下滑,利用国际情势转移对国内矛盾的关注不失为一个应急的有效方案。
从国际层面来说,拜登希望在外交上强化联盟的凝聚力,尤其要强化美、日、澳、印四国之间的(军事)合作来防堵中国。近期台海出现了事态升级,为了威慑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解放军军机加强巡航台海,对台湾地区施加的军事压力有所提升。在这个时候美国势必要强力回应,不能够示弱,才能有效团结盟友。
二、政治攻势 vs 军事增压
如果再从“观其行”的面向来看,美国在台海的动向确有不同以往之处,特别是在10月上旬主动抛出有美军在台协助部队训练的讯息。就在拜登当局释出“保卫台湾”的言论后,“捡到枪”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接受CNN专访时就忙不迭地证实有美军在台,她也成为多年来第一位承认岛内有美军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其实有现役美军在台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包括保卫美国在台协会、协助台军训练等,都是行之有年的“公开秘密”,相信大陆对相关情势也都有把握。尽管如此,历届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对此还是低调以对,避免激化两岸关系。但是蔡英文却反其道而行,在媒体上公开宣称有美军在台,如此高调的操作,就是试图敲钉转角,深度捆绑台美军事合作,甚至故意让人产生台美建立军事联盟、美国会派兵协防台湾的想像,这符合民进党当局的政治利益。
对内而言,宣传有美军在台,营造有美军保卫台湾的想像,能有效吸引台湾民众的支持。特别是亲绿且立场激进的民意机构代表陈柏惟刚在台中选区被罢免,挑战绿营执政权威的四项公民投票案又将于12月份登场,面对蓝营咄咄逼人的政治攻势,执政表现不佳的蔡英文当局亟需一个对外的抓手,以转移内部的注意力,并操弄意识形态换取支持。
对外而言,证实有美军在台,可以营造一种台湾站在“抗中”第一线、承受庞大军事压力的形象,有助于吸引更多“友邦”的同情,特别是那些对中国大陆有所忌惮、热衷参加美国阵营围堵中国的国家。在美国掀起“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系统”的话题后,台湾需要更多的“友邦”在各种场合帮忙推波助澜。这一切都会反馈回台湾并增加绿营的政治筹码,无疑为执政绩效不佳的民进党当局提供了续命稻草,也难怪蔡英文会一改前人作风,要高调宣传美军在台了。但很明显的,这一切操作仍然是政治(宣传)的意义远大于实质的军事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蔡英文祇是证实了有美军在台,而相关消息却是由美方自己在10月上旬主动释出的。结合沙利文与拜登有关“保卫台湾”的言论,其实明确的军事承诺不多,更像是一轮披着军事外衣的政治宣传。再加上10月26日布林肯发表声明“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系统”,炒作对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重新解读,可以说在近期台海的中美角力上,美国频频利用台湾牌打出了一波凌厉的政治攻势。
其实拜登当局自上台伊始,就明确释出应对中国的战略思路。在口头上宣称中美之间没必要发生冲突,美国也不想陷入与中国的“新冷战”;但在实际行动上则用“极为激烈的竞争”(extreme competition)来包装其台面上和台面下的所作所为,就是在军事行动上和政治宣传上与中国针锋相对。无论是美军在台、拜登当局声称要“保卫台湾”,或是鼓吹让台湾参与联合国系统,都是在政治宣传上的作用远大于实际的军事行动,也都可以视作美国对华进行“激烈竞争”的具体表现。这些行动迅速逼近了美国在台海战略模糊的底线,虽然尚未逾越而蜕变为战略清晰,但相较以往,已大幅压缩了可供操作的弹性空间。
为了避免陷入全面的“新冷战”,甚至直接的军事对抗,美国对局势仍有进行控管。就在拜登释出“保卫台湾”的言论后,白宫立即出面澄清美国的对台立场没有发生变化。在11月7日CNN的节目中,沙利文也再度强调美中关系不是“新冷战”,美国政府寻求在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并会继续坚持“一中政策”。而在CNN对蔡英文的专访后,台湾的防务部门也赶紧出面解释,美军人员在台祇是协助训练而非部队进驻,为局势降温,做法和美国如出一辙。由此可见,美方对政治攻势的操作就是进两步、退一步,仍试图为局势留出转圜空间;这也说明当前美国在台海的底色仍然是战略模糊,不过模糊程度正在消退中。
在台海的中美角力过程中,美方发动更多的是政治攻势,包括放出美军在台的消息、“保卫台湾”的言论,炒作台湾入联话题等,而中国大陆的应对则是默默增加了军事压力。除了海空军的巡航外,在10月26日台湾媒体报道首度有解放军的武装直升机(武直10、米17各一架次)进入台海空域,而且还是陆军使用的型号,明显是从福建沿海起飞,而非军舰。空军战机威慑的祇是空域,而直升机的作战范围则包含由空到陆(由空到海)的双重维度,甚至包含人员的登陆。直升机演练长途奔袭台海空域,隐含着解放军可能有进一步开展登岛作战与陆上行动的企图,军事压力明显较以往升级。
台军官员和岛内媒体则试图转移民众注意力,宣称解放军可能是在演练空降部队进攻东沙岛。但就连美方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针对东沙岛所做的兵棋推演都承认,一旦解放军采取行动,台美双方除了全面战争之外几乎找不到可靠的应对方案。由此可见,解放军的目标如果是东沙岛,根本不用多此一举进行演练,直升机进入台海空域所剑指的目标已相当清晰。虽然大陆祇做不说,没有对此大肆宣传,明显也是想给局势留下转圜余地,但在台海剑拔弩张的气氛却已加剧。
三、展望
结合前述“听其言”和“观其行”的面向来看,美国在台海的作为尚未逾越战略模糊的底线,全面蜕变为战略清晰;但另方面,情势确实正在变化,在“激烈竞争”的包装下,美国前所未有的政治攻势接连不断,拜登当局已迅速向战略模糊的底线逼近,不仅大幅压缩了中美之间的弹性空间,也让双方针锋相对的态势不断升级。对于台海局势的未来走向,有三个面向值得关注。
首先,拜登当局在现阶段与中国“激烈竞争”的执行方案已较为明朗,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压力为辅(或者说是披着军事外衣的政治攻势)。考虑到美国国内各方面的困境,与中国在台海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高,而政治攻势确实最为经济实惠,又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成为拜登当局行动的首选。在未来三年的任期中,政治攻势应该还是拜登当局在台海的主轴。
而军事选项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意愿,诚如CNN的主持人塔珀(Jake Tapper)在10月30日与众议员麦考尔(Michael McCaul)对谈时所指出,很难想像在经历长期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人还会愿意为了保护台湾去和中国大陆打仗。所以美国政客对台海局势喊话的调门虽高,但采取军事行动在当前的美国社会中却是不得人心的做法,也会进一步制约拜登当局考虑军事选项的可能性。
其次,虽然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美方在台海主要采取的是政治攻势,相比直接的军事对抗是较为缓和的,但毕竟是在不断挑战中方的红线与底线;中方的政治牌较少,往往以增强军事压力的方式来回应。随着彼此间紧张关系的不断积累,是否有朝一日会从“量变”走向“质变”,让中美关系滑落至不可测的深渊,也仍然存在可能性。
拜登在11月2日受访时表示,不担心与中国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这是竞争,不一定是冲突”,并且能容许意料之中的冲突。拜登的发言令人担心,他可能过度低估了双方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过度高估了双方管控局势的能力。彼此并不想打、但最终却不得不战的案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最为经典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场意外将列强拖入战争,最终造成让欧洲明灯熄灭的悲剧。如何逼近红线但又不越过红线,考验中美双方的政治智慧。但上策仍是不要采取底线战术,从根本上避免意外、误判与战争的可能性。
最后,台海局势的发酵会带动周边局势的变化。日本的岸田政府和印度的莫迪政府对华谈不上友好,中澳关系更是陷入低谷,美国在台海的卖力演出会鼓舞这些国家,并增强四方机制的凝聚力,增加中国应对的压力。但辩证的来看,原本单纯的双边关系经过捆绑反而成为传递冲突的网路,一旦在他处有什么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传递到台海并引爆局势,反之亦然。
结合前述美国正在采取的底线战术,已大幅压缩了中美之间的弹性空间,在双方缺乏互信之下,小冲突却导致情势失控的危险性正快速上升,这明显不是美国乐见的局面。如果要避免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言“大国政治的悲剧”,其实在一开始时的策略就要有所约束,不要打开潘朵拉的盒子。如今的台海情势已和全球局势交织,大幅增加了管控台海局势稳定的难度。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