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海涵)日前,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在中美论坛(2022年春季)“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进展评估与中国应对”主题研讨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自俄乌冲突以来,美国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与美国实施的对华竞争战略二者之间产生了共振现象。在对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手段和措施中,需要注意台湾问题,从2021年开始,在围绕美对台政策是否要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的辩论中,所谓的“防卫台湾”逐步成为美国政策共识。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保卫台湾和防卫台湾”已经成为美国对台政策主要的驱动点。
第一,自俄乌冲突以来,美国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与美国实施的对华竞争战略二者之间产生了共振现象,体现出四大趋势。吴心伯分析,一是“相互依存”呈现出“武器化”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在市场、贸易、技术、金融等领域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状态。但是,从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实施竞争政策以及此次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可以看到,这种相互依存的状态被利用,当做武器打击对手的趋势愈加明显。二是安全化逐步替代经济逻辑的趋势。各国在技术合作、投资和产业链等方面,原本依照经济逻辑推进。但是,目前各国将更多的以安全逻辑审视经贸关系。三是国际公共物品呈现工具化。如美元,SWIFT系统等国际公共物品,在当前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已经被美国私有化和工具化以达到打击对手的目的。四是国际关系的意识形态化越来越强烈,即依靠价值观划分敌友。美国在同欧洲盟友、亚洲盟友和伙伴打交道的时候,不断提醒他们要按照价值观来选择立场站队。这四大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冷战后出现的全球化、全球治理、大国合作、超越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分歧、超越地缘政治的潮流相悖。因此,这四大趋势正在扭转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体系发展的基本逻辑。
第二,对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手段和措施,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吴心伯指出,一是台湾问题。目前,拜登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是不承认中国大陆对台湾拥有主权,这就意味着美国现在奉行的是“一中一台”政策,而不再是“一个中国”的政策。这是自1972年以来,美国对台政策最主要、最严重的倒退。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保卫台湾和防卫台湾”已经成为美国对台政策主要的驱动点。从2021年开始,在围绕美对台政策是否要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的辩论中,所谓的“防卫台湾”逐步成为美国政策共识。近期,拜登访问亚洲时,对台问题的表态意味着美国对台政策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二是俄乌冲突问题。俄乌冲突对中美关系存在外溢效应。美国当下主要的做法是,把中俄打造成一个轴心,并称该集团对国际体系产生挑战,以此离间欧洲与中国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牵制关系的效果。此外,我们还要研究美国对俄制裁的威慑效应,主要体现在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制裁的方式、路径和效果,当它们对中国实施类似制裁时,中国需要做好相应的防备。三是印太战略。首要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去中国化,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就是推进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包括马来西亚、越南、印尼和印度。在此之前特朗普政府想推动供应链的去中国化,但由于缺少抓手,贸易战并没有发挥出这个效果。如今拜登政府则是希望通过“印太经济框架”达成这一目标。另一方面,美国联合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搞四方芯片联盟,正是要切断半导体、高端芯片方面同中国的联系,这点需要着重关注和防范。
第三,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和西方的“围剿”?吴心伯认为,一是需要明白处理中美关系的重点不在“中美”。美国拜登政府正在实施所谓的“塑造中国的战略环境”战略,通过外部迂回以实现倒逼施压中国的目的,具体方式包括拉拢盟友,从印太地区层面乃至全球层面施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需要把过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中美的双边互动上。在面对中美关系彼此掣肘的状态时,需要更多的依靠国际层面予以化解。二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美关系博弈的焦点在于依靠自身实力。回顾美苏冷战,自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之间的博弈已经不再是地缘政治的竞争和对抗,而是如何在两个制度长期竞争共存中胜出。由此来看,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是中美博弈的着眼点还是在国际体系的层面。前面讲的四大趋势,实际上就是重新塑造全球化的体系、全球治理的体系和国际关系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应对,对未来国际体系的愿景是什么?我们要来塑造对我们更加有利的国际体系,要依靠哪些力量,要打造哪些机制化的支撑,这些东西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想法,而且在积极推进,但这方面我们要有更多的思考和关注。(来源:中评社)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