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萧衡钟 台湾联合大学助理教授
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近日争议再添一桩“投资疑云”,国民党民意代表柯志恩揭露,公视以及华视日前决定共同投资一家新创AI与活动执行公司3000万元(新台币,下同),由于华视加入公广集团18年共亏损40亿元,本业都顾不好还要投资新创公司,已让外界舆论抨击,一旦投资亏损倒闭难道又是全台民众买单?
公视与华视身为公广集团,纷纷在联席董事会上通过共同出资,号称投资3年后可达损益平衡还能开始获利,加上公广组织目前可说体积庞大,后续还有投资下的人事管销、事务规划、装潢办公室以及资金租赁等,万一亏损是否又要当局收拾残局。如今,公广集团的投资标的箭在弦上,恐让公帑滥用与监督失灵、政策倾斜与究责条款、官媒亏损与全民买单,成为背离公共价值下的 “豪赌赛局”。
公帑滥用与监督失灵
公广集团担当官方重器应先进行媒体改革落实透明制度,即便无须与民间企业竞争仍须国会监督,相关政策若无公开讨论,背后是否配合行政机关,才是外界对于投资AI新创公司的最大疑虑;当局如果希望可以多角经营,是否也让台经济主管部门或“国科会”等加入,起码能在技术层面给予助力,而非只在内容产制上去做联想,给了外界滥用公帑的疑虑。
公视以及华视先前才接连爆出员工疑似舞弊事件,公视传出有将脸书粉专的营利汇入私人账户,华视则是发现财务账目异常爆出福利金竟然遭到财务干事挪用,两者的共通处在于似乎是在层层把关下仍然只手遮天,主管单位对于缺少执行问责导致陈陈相因,公广集团本应为全民福祉服务,一旦监督失灵便会迫使滥用公帑乱象层出不穷。
政策倾斜与究责条款
公、华视预计投入3000万资金,公视持股49%,华视持股51%,规划投资三年损益两平获利盈余,此举无疑陷入政媒精英的封闭决策,实际执行的资源分配及效益评估未作配套,决策模式忽略风险分散原则,无疑提升投资失败的整体机率,无疑凸显 “政策倾斜”的根本问题。
公共政策本质必须要将效益分析透明化,明订AI项目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例如提升内容制作效率、改善观众体验或创造收入来源,并将目标与预期的成果量化,设立绩效指标(KPI),如内容产出速度、用户满意度等,定期进行检讨并公布结果。若未达标,应启动责任追究机制,调整人事安排以及项目方向。
官媒亏损与全台民众买单
华视纳入公广集团已经18年,目前累积亏损将近40亿元,如今本业仍然经营不善,业务绩效又传连年亏损,去年惨赔2亿4千万,今年1月至9月蚀本1.4亿,预估全年亏损恐怕超过2亿以上。公视本身也已成立超过20年,目前拥有5个电视频道,仍然不敌收视压力与商业竞争,导致公司财政来源不足,陷入政策支持与监管矛盾,至今依旧无法推动收视费制度及增加跨平台合作。如今两家反将触角延伸AI产业,如何能让外界相信华视与公视的经营策略,得以摆脱官媒亏损的负面形象。
华视与公视作为台湾的公共媒体除了官媒角色也要厘清政策目标,主要职责是要提供公共服务并且肩负社会责任,投资AI产业可能是为了提升媒体科技化、增强竞争力,但需考虑这是否符合核心使命。公共媒体应专注于内容制作,是否过度转向商业化,偏离了原有的公共价值?政策驱动的必要性,是否有具体的当局指引目标,推动公共媒体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参与?
台湾公广集团正面临了内部转型与外在竞争的双重挑战,曝露出公视与华视投资新创AI公司决策背后的 “财务风险”及 “监督机制”争议,公广集团的政策执行模式亦显现出 “政策倾斜”,未与目前整体目标进行配套,缺乏效益评估以及量化指标,也让 “问责机制”荡然无存。 “官媒亏损”已令外界质疑是否具备进军新创领域能力,投资AI一旦失利是否又是全台民众买单?
公共媒体的决策应以效益与绩效作为基准,设定具体目标提升内容优质化或观众满意度,并建立定期检讨的绩效指标。《礼记》有云: “理财正辞,公正不偏”,唯有公正透明,方能重拾公信力,真正为全台民众福祉服务。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