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封面
浙江省上虞区档案馆的特藏库内珍藏着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仔细端详可以看到封面的右下角钤有“华林之印”。这本自问世以来读者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如何流传到上虞的呢?据《中共上虞地方史》记载,与当地中共党员叶天底、夏禅臣有着密切关系。
叶天底,原名叶霖蔚,浙江上虞谢家桥人,191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间,他与担任语文教员的陈望道结识。1920年夏,因“一师风潮”离开学校前往上海。同时,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为团结教育革命青年,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在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外国语学社,吸收上海、湖南、浙江、安徽等地青年学习外语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并参加一些革命活动。经陈望道介绍,叶天底进入学社,与华林、王一飞等浙江籍学员编为一组。当时,《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他们的必读书籍。华林有幸得到一本,十分珍惜,为避免传阅时遗失,专门在封面右下角钤印。后来,他将该书赠予叶天底。
1921年春,叶天底因病从上海返乡休养,带回了一批进步书籍、刊物。其中,就有该译本。在上虞,他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好友夏禅臣。谈话中,发现夏禅臣思想进步,又有忧国忧民之心,便将此书赠予他。1923年,叶天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前往苏州等地任教,传播革命思想。1926年,根据我党指示,他回到上虞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夏禅臣等人的帮助下为当地建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年,中共上虞县直属支部(县委)成立,叶天底任书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天底被捕,上虞的革命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共产党宣言》等书籍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禁书。在这种形势下,夏禅臣是继续保存该书还是立即烧毁,关系到他一家人的性命。但想到那些为了革命理想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们后,他坚定地选择了继续保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上虞沦陷,夏禅臣举家在虞南山区辗转流离,虽然忍痛舍弃不少家当,但始终把《共产党宣言》带在身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默默守护。1963年在弥留之际,他将保存该书的重任交给了其子夏云奇。
1988年,夏云奇在《人民文学》上看到一篇由李存葆、王光明撰写的报告文学,讲述了山东省广饶县大王村群众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怎样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一本1920年8月出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动人故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想到家里也保存着《共产党宣言》,而且比大王村那本品相更完好,于是萌生了把它捐赠给国家的想法。后经与当地档案部门多次接洽,确定了捐赠日期。
1991年,夏云奇写下了一份捐赠报告:“几十年来,经历了战争和白色恐怖,唯有这册《共产党宣言》伴随着主人的足迹,辗转南北,虽屡遭不测但均化险为夷、安然无恙。如今,共产主义事业经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古老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累累,将《共产党宣言》献给党、献给国家,以慰烈士在天之灵。”
这本历经岁月洗礼的《共产党宣言》,见证了华林、叶天底、夏禅臣等人的革命情谊,更见证了夏家两代人的初心守护。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