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淮阴、涟水、淮安等县的民间抗日武装随着战情开始组合发展,诞生出一支劲旅——淮河大队,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为赫赫有名的第38军。由于作战勇猛、战功卓著,被彭德怀总司令誉为“万岁军”。这既是江苏淮安党史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是淮河儿女的一座丰碑。
组织民众武装打响抗日第一枪
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淮河大队前身)参谋长 张芳久
1939年3月初,淮阴、淮安、涟水等县城相继沦陷。在中共淮属中心县委书记张芳久的领导下,吴觉、宋振鼎、夏如爱等在淮阴县渔沟一带农村首先将贮存的枪支弹药拿出来,武装农民。在中共淮属工委的领导下,林士钧、朱启勋、万金培和陈书同等在涟水县也组织了多股抗日义勇队。在淮安县,以高心泰、赵心权为首成立了民众抗日自卫队。除了积极扩大队伍和打击汉奸、土匪的破坏活动,这些武装还分别在本区域内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军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认为需要尽快打出八路军的旗帜,否则,民众抗日武装就有可能被国民党顽固派的势力收编。1939年6月21日,淮阴、涟水两县的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在涟水会合,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正式打出八路军的旗号。
应对形势变化定名淮河大队
淮河大队政委 万众一
为了适应形势变化,苏皖三地委书记万众一代表中共苏皖第三地委指示:部队必须迅速扩大,建成一支可以独立行动的武装力量。经组织上耐心做工作,国民党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中队长薛华甫及其部队被争取过来。后来,薛华甫的这支队伍和扩充来的新兵及其他小部队合编为南进支队第九团,由薛华甫任团长,万金培任副团长。九团与八团于12月汇合时,部队已发展到五六百人。
万众一是在7月到达淮海地区的,在没法与上级领导机关取得及时联系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将新合编的部队,命名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吴觉任梯队长,三地委书记万众一任政治委员。
1940年3月23日,第三梯队在钱集被围,激战后虽突出重围,但元气大伤,在研究部队的去向时,一时意见不一。遂派刚刚病愈的杨汉章到苏皖区党委请求指示。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在泗县半城听了汇报后,让杨汉章去青阳镇见刘少奇同志。刘少奇听了杨汉章的汇报,得知淮涟地区有一支打着八路军旗号的民众武装时,心中为之一喜,这为他开辟苏北的构想增添了重要力量,遂面示,再坚持三个月即有八路军一支主力到此。1940年5月,二地委书记杨纯兼任三地委书记,10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二、三地委,组建盐阜地委,杨纯为书记。她提出保存力量,迎接主力。为迷惑敌人,坚持地方斗争,提议部队对外番号改为“淮河大队”,吴觉任大队长兼第八团团长,薛华甫任副大队长兼九团团长,万众一任大队政委,林士钧任参谋长,高兴泰任政治部主任。阜宁的地方抗日武装改编为淮河大队第十团,由汤如山任团长。从此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即以“淮河大队”这个新名响彻淮海。
策应主力南下接替主力保卫淮海区
淮河大队大队长 吴觉
淮河大队旗帜打开后,增强了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信心,也得到了淮海地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容不下淮河大队的存在与发展,为了对付韩德勤的攻击,淮河大队改变营团建制,把部队编成若干游击小队,以便隐蔽活动,利用有利地形或夜晚与敌周旋。不久,他们根据中原局关于坚持原地斗争,积极准备迎接主力东进的指示,迅即集中和充实部队,恢复团的建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千余人发展到约4000人。8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344旅三个团、第二旅两个团共1.2万人南下支援新四军。在盐阜区,由于淮河大队在淮海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敌伪势力,为八路军主力南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八路军在淮海区可谓兵不血刃。
1940年秋,八路军第五纵队(即后来的新四军第三师)主力挺进盐城,纵队领导机关没有跟随部队,仍留在沭阳县陈圩、钱集,而接替主力保卫淮海区使命的就是淮河大队。1940年底,各地抗日民主政府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地方上土匪猖獗。这些土匪与国民党顽固势力互相勾结,抢劫群众财物,杀害我党干部,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权,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涟水新渡口顽军刘立卓。淮河大队得知这一情况后,一部立即赶到涟水,和新四军独立旅骑兵排一起将土匪骨干200余人包围在岔庙孔小荡,经过三天激战,击毙70余人,活捉11人,给顽匪以沉重打击,有力保护了抗日政权。
1941年1月,淮河大队老八团被八路军115师教导第五旅旅长梁兴初“看中”,上升编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五旅。1941年2月间,115师教导第五旅改编为新四军直属独立旅,原教导第五旅第十五团则为新四军主力直属独立旅第三团。
淮河大队4000多人的大部归建主力,这对于经历皖南事变之后不久、刚刚完成军部重建的新四军来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之前,即1940年底,梁兴初最初进入苏北所率领的115师教导第五旅两个团,总兵力也不过2000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淮河大队得以华丽转身,踏上了武装革命的新征程。1942年12月,三团随独立旅北调山东,恢复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五旅番号。之后,这支队伍也由原来的一个旅发展壮大为赫赫有名的第38军,一路征战,“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千里挺进广西。全国解放后,38军又赴朝参战,由于作战勇猛、战功卓著,被彭德怀总司令誉为“万岁军”。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