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坚守阵地。
安东市(今丹东市)动员妇女为志愿军缝制棉衣棉被。
近几年,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影片《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面可以用震撼、感动、催人泪下等词语来形容。特别是“冰雕连”的情节,更是触动了许多观众的泪点。人们不禁扼腕叹息:当时,志愿军将士如果都能穿上保暖的服装鞋帽该有多好!70余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因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远远落后于对手而付出了巨大牺牲。比较突出的,是因保暖物资未能及时补充而导致非战斗减员。
入朝初期,志愿军冬服严重不足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志愿军入朝后主要遇到三个困难:一是武器装备的劣势和弹药不足;二是吃的问题,特别是热食供应困难;三是冬服紧缺,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实际上,为支持志愿军出国作战,解放军总后勤部在1950年7月就安排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军区赶制棉衣、棉皮鞋、棉帽、绒裤、棉背心、棉大衣、棉手套、袜子等冬季被装。然而,因入朝部队增加,且形势紧迫,许多部队来不及配齐冬服。第二批志愿军入朝时,已是冬天。朝鲜北半部冬季非常寒冷,而从中国南方赶来的部队御寒装备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南方部队换冬装时间较晚,有些部队接到入朝命令后来不及换冬服;二是南方部队冬服的厚度和种类与北方部队不同,棉衣不仅含棉量少,而且不配发棉鞋和棉手套;三是有的部队和官兵没到过北方,对严寒认识不足,将大衣、棉帽、棉手套留在国内,选择轻装出国。
冬服不足,成为志愿军入朝后面临的严重问题。1950年冬,是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朝鲜北部白天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20摄氏度,而长津湖战场位于朝鲜北部的高寒山区,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夜间温度甚至会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
参加长津湖之战的志愿军第9兵团部队,由于紧急入朝,没有配齐冬季御寒服装,只配发了南方部队的薄棉袄,根本抵御不了朝鲜的严寒。当时,战士还没有普遍配发大衣,有的是一个班有一件大衣,谁站岗谁穿;棉被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每个班十几人共用一两床棉被。
由于没有足够的冬服,致使部队非战斗伤亡极大,战斗力锐减。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在第一天行军中,就冻伤了700余人。1950年12月8日,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向上级汇报时说:“第9兵团经近半月激战,部队已经极度疲劳,特别是冻伤减员十分严重。以79师为例,从3日至7日,一个师战斗伤亡和冻伤减员过半,全师缩编为5个步兵连、2个机炮连……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卧倒在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余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在1951年1月下旬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所作的后勤工作初步总结中提到,20军的伤员中冻伤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原因是部队“除棉衣发齐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资都未得到补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非常痛苦,唯一办法是拆被子做袜子、手套、耳套等。据不完全统计,军里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都被拆了。”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冻伤减员超过战斗减员。而装备一流的美军,穿着厚厚的棉衣,甚至有鸭绒被,但也有7000余人被冻伤,数百人被冻死。
志愿军冬服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志愿军冬服问题,引起志愿军总部、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此,中央人民政府紧急成立东北军服厂,并下令上海尽快组织研制工业用缝纫机,以解志愿军棉衣供应的燃眉之急。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每日催问冬服的生产和调运情况,并亲自指示:给志愿军的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优质棉花!为什么一定要用新棉花?原来这新棉花不但蓬松、保暖,更重要的是干净,战场上一旦战士负伤,可以掏出棉衣里的棉花止血。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东北地区作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基地,为志愿军提供了大量军服、军鞋、食品、炮弹、火箭弹、炸药等军需物资。
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也广泛动员群众,为志愿军缝制棉衣、大衣、棉被和军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1951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二个冬天来临之前,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已备齐当年的全部冬服。冬服标准也有调整,按每人棉衣一套、栽绒帽一顶、棉大衣一件(另有部分皮大衣,作外勤及夜间值班放哨人员用)、布夹鞋两双、棉手套一副。此外,每套棉衣的棉花也增加到4斤半(当时国内部队棉衣北方一般为4斤棉花,南方一般为2斤到2斤半棉花,也有不足2斤的)。
“为保证不损失一件冬装而斗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依仗空中优势,一直把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作为削弱志愿军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950年12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告中说:“各军大衣多数未运来,42军棉鞋亦未运到。已穿上棉鞋者,大部破烂。还有棉衣、被毯,被敌机投燃烧物毁掉,不少人穿草鞋,自打之草鞋亦无备份,甚至还有部分打赤脚。”在冰天雪地穿草鞋甚至打赤脚,还要作战,志愿军战士遇到的困难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特别是从1951年7月起,美军对志愿军后方实施“绞杀战”,企图切断志愿军后方运输线。1951年夏装前运,因中间环节多,物资到站过于集中又未能立即疏散,遭致敌机轰炸,造成较大损失。整个夏装损失量占前运数的30%,致使东线有的部队不能按时换装,到了炎热的夏天还穿不上单衣,只好将棉衣改成夹衣穿用。
1951年志愿军冬装前运,吸取了夏装前运的教训,从积极防空入手,尽量缩短物资在中途停留时间,改由各军回国领运和突击直达运输。在冬装还没有完全从祖国的被服工厂运出时,志愿军的后勤部队就提出了响亮的口号:“为胜利完成今年的供应冬装的任务而斗争!”“为保证不损失一件冬装而斗争!”1951年9月10日,彭德怀司令员命令后方机关及无战斗任务的部队,应集中一切力量运棉衣,求得9月底至10月初发齐。志愿军后勤系统紧张而有秩序地展开抢运冬装工作。各特种兵组织汽车到安东自运。其余以火车采取“片面续行法”运到朝鲜,再由二线部队组织力量到铁路运输终点接运,然后人背马驮,把冬装从卸车点运回部队。由于组织严密,不但运送快,而且损失只占全部冬装的0.52%。
1952年以后,被装前运大体上都是采用1951年冬装前运的办法,运输途中几乎没有受到损失,保证了部队按时换装。1952年11月,负责志愿军冬服生产的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接到总政治部转来志愿军一位指战员的感谢信,信中说:“我们在寒冬之前就收到你们做的棉衣、棉大衣和棉皮鞋,真是喜得合不上嘴。我们一定要用抗美援朝的胜利成果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的热情关怀和殷切期望。”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