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财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兼澄正书院主任
近来上海涉台研究两岸关系学者赴台,与台湾社会相关智库进行研议讨论,受到台湾社会普遍关注,舆论皆表示肯定及支持,尤其是认为当两岸关系越敌对越须要对话。目前两岸当局在无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下,并无重启正式沟通管道;涉台学者与泛绿学者及智库间的对话,成为个别性、非正式的“意见交换”,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其所能发挥政策沟通对话成效,其实相当有限。
此次两岸智库或若干学者对话,值得肯定。相对于先前几次大陆学者被邀访台最后无疾而终,这次在台湾重启学者间对话,这对避免两岸因误解导致误判,缓和两岸关系紧张或许发挥丝毫影响;然更重要是亟需解决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实际问题。两岸当局应在既有九二共识基础,建立制度性、常态性、规范化及机制化对话机制,管控分歧避免两岸持续敌对与冲突攀升。两岸智库或学者间第三轨道对话虽重要,但却无法取代官方间第一轨道、两岸两会二轨道对话。
相对于国民党主政期间,两岸从官方一轨、两岸两会二轨到学者智库、民间社会组织三轨对话,其规模及层级、互动频率非常高。但民进党主政下,因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两岸交流与对话层级非常低,形成在两岸关系发展及两岸政策自我边缘化困境。
国民党主政时期已架构各种各式各样与大陆对话途径,民进党缺乏与大陆交流对话及合作经验。尽管民进党主政后,两岸虽仍存有些许沟通管道,但因层级不够且未获官方授权,或流于非正式性对话机制,缺乏正式高层沟通管道,致因欠缺权威单位认可,导致政策信息零乱、增加政治沟通成本。
民进党当局虽公开表示并不反对与大陆接触、交流及对话,但从蔡英文到赖清德当局皆主张与大陆恢复协商对话机制,但却不承认九二共识此既往两岸对话协商政治基础;更是倡议不预设任何政治基础展开全面性对话。然而,官方第一轨道、两岸两会第二轨道对话并无法启动,相对于马英九主政下第三轨道的两岸智库与学者非正式接触与对话虽存在,其规模及沟通频率却急速下降。
此次两岸智库对话或大陆学者与具绿营背景学者间对话,此种非正式交流互动,并无法代表两岸官方协商及两岸两会对话,固然这对于促进双方了解有所助益。这种民间组织、学者间第三轨道对话,系因当前两岸当局自蔡英文到赖清德主政以来,始终缺乏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固然透过两岸智库及学者间非正式对话,促进双方沟通理解、增加互信,成为次佳选择,却绝非正常化、规范化唯一管道。
对大陆而言,透过民间交流的延伸,两岸智库间对话,强化相互认识、了解与理解有其必要性,符合两岸融合途径揭橥融合发展、融合促统、融合和统目标。若两岸智库针对拟议政策加强对话沟通,就可减少不必要误解,减少若干两岸交流政策领域的不确定性。尽管第三轨道对话对维护两岸和平成效相当有限,第一、第二轨道对话攸关着两岸和平稳定框架发展。
目前两岸当局因欠缺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不仅致第一、二轨道对话形同虚设,这往往使两岸政治分歧扩大化,蔡英文尚提出九二会谈精神、九二历史事实及九二共同认知作为替代方案,宣称恢复对话及维护两岸和平稳定是两岸共同责任;然赖清德不仅未能提出任何替代方案,反而指控无法两岸正常交流责任在大陆、不在台湾,如此要恢复两岸两会协商及官方对话,几乎是一项不可能任务。
既往马英九主政下两岸当局在九二共识基础,已建立制度性或机制化对话管道,成为两岸重启对话协商和平钥锁,在彼此两岸政策出台前可透过智库研讨进行沟通,从三轨研讨商议到二轨对话,最终再到一轨协商谈,舍此途径无异是缘木求鱼,徒增两岸政策沟通成本及代价。民进党当局若能掌握此契机,释放政治善意就能逐渐重启两岸对话。
目前两岸是在第一、二轨道封闭后,启动极小第三轨道对话,若能以此为基础发挥扩散示范效应,就能发挥些许善意利于政策沟通,缓解一定程度敌意。但此种对话模式,仍缺乏官方间第一、两岸两会间第二轨道对话协商,实非常态。两岸应恢复九二共识进行制度性协商,从事务性、功能性、经济性对话,先易后难,再进行政治协商。舍弃九二共识,恐怕两岸智库对话协商效果也极其有限。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