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城子崖遗址:实证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5-04-10 14:11:14
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区龙山街道,是著名的龙山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该遗址的发掘创造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多项第一:第一个由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独立发现和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第一次绘制考古地层图、运用地层学考古原理的考古发掘;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独立自主、有目的发掘的第一座史前遗址;中国境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个黑陶文化遗存。城子崖遗址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考古特别是史前考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高地。
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地
城子崖遗址于1928年由考古学家吴金鼎发现。当时,吴金鼎细致地考察了该遗址的范围和文化层厚度,并收集了大量的遗物,其中就包括一种从没见过的漆黑发亮的陶片,另有骨、贝、石器等。1930年11月7日,由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山东省教育厅联合成立的“山东古迹研究会”开始对城子崖遗址进行首次正式发掘,此次发掘由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前后历时整一个月。在此次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为区别于仰韶文化先前发现的彩陶,发掘者最初将其命名为黑陶文化,后随着同类遗址遗物在他处的不断发现,考古学家依考古学惯例以城子崖所在地命名为“龙山文化”,这是我国学者、学术机构自己发现、发掘并命名的第一个史前考古学文化。
自1930年确立龙山文化之后,全国各地发现的同类遗存不断增多,地域也从黄河下游扩展至黄河中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原地区和其他区域的同类考古新发现迅速增多,聚集在龙山文化名称之下的考古遗存,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支考古学文化的范畴,从而形成了“泛龙山文化”的格局。考古学家严文明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山时代”的概念,以指代大致年代为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的各地龙山文化遗存所处的时代,并指出龙山时代是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铜器的出现、快轮制陶的发展、纺织业的进步、打井技术的使用、房屋建筑技术的大发展和早期城市防御设施的完善,这些重大发明和成就使得龙山时代成为中国史前社会大变革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段。
城子崖遗址的问世,使世人意识到在史前时期除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之外,还存在一个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这一重大的发现不仅延伸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地域和时间范围,也丰富了史前文化的内涵,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价值。
为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证据
1931年,学成归国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在第四次殷墟发掘时发现了“后冈三叠层”这一奇特的现象,这个三叠层由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遗存组成。凭借其独特的学术眼光,他敏锐地意识到:倘若彩陶文化代表着安特生所发现的仰韶文化,那么黑陶文化是否代表着城子崖的龙山文化?如果假设成立,则意味着龙山文化不仅局限于城子崖一地,所涉及范围应更为广阔,并代表着一种普通的史前文化。
为了验证这一推断,1931年由梁思永担任领队的城子崖二次发掘正式开工。此次发掘因战事频仍,实际工作仅20日,但取得了重要发现,不仅发现了上下叠压的灰陶文化和黑陶文化,更感惊奇的是卜骨的出现,这些卜骨和夯筑城垣,同殷墟卜骨和夯土极为相像。基于此,梁思永判定“后冈三叠层”从地层上划分是由小屯文化(商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遗存从上到下堆积的三叠层。李济认为,“有了城子崖的发现,我们不但替殷墟一部分文化的来源找到一个老家,对于中国黎明期文化的认识,我们也到了一个新阶段……事实上证明殷商文化就建筑在城子崖式的黑陶文化上,在殷墟附近的后冈我们也找到同样的证据”。
自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就开始致力于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当时西方考古界断言“中国无史前文化”,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瑞典安特生宣扬的仰韶文化“西来说”。对此错误观点的彻底否定,正是由于章丘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该遗址发现的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黑陶文化,迥异于此前安特生发现的彩陶文化。城子崖遗址与“后冈三叠层”为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由此可知古老的中华文明并非外来的,发达的殷商文明也并不是无源之水,它所具有的高度文明都是在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高地
时至1990年,城子崖遗址迎来发掘60周年,为了更好地总结与深化龙山文化的研究成果,以考古学家张学海为首的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时隔60年后对城子崖进行了复探与试掘。
此次发掘发现了龙山、岳石、周代三个时期的城墙,三者形制一致,城垣互相叠压。张学海认为龙山文化的居民首先在这里筑了台城,岳石文化的先民后直接承袭龙山文化城,至于周代城,确切地说是春秋城即灰陶文化城。此次发现的龙山文化台城为全国首例,对后来确定类似的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依据。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在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郑州西山,山东寿光边线王、邹平丁公、临淄桐林,内蒙古包头阿善、凉城老虎山,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澧县南岳,内蒙古赤峰英金河等地陆续发现了同一时代的几十座史前遗址。城址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社会内部的巨大分化与组合能力,表明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步入古国阶段。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一系列项目的推进,城子崖遗址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大量的出土材料证实,龙山文化时期包含城子崖在内的海岱地区比较普遍地出现三级聚落形态社会,已经形成中心聚落(有城即“都”)、中型聚落(有壕即“邑”)、小型聚落(无城无壕即“聚”),即所谓“都、邑、聚”的金字塔形结构,这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内部的基本结构。城子崖遗址上述这些新近考古发现,无疑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又一力证。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