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高华(1931—2019年),浙江衢州人,1952年2月参加工作,1953年5月入党,曾任衢县县委书记、义乌县委书记,衢州市常务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2年,他调任义乌县委书记,面对计划经济的禁锢束缚,他坚持以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率先开放小商品市场,先后提出“四个允许”和“兴商建县”发展战略,以敢为人先、燃灯前行的改革担当,培育催生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谢高华在义乌任职仅2年8个月,但其“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于百姓”的为政风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面对老百姓的由衷褒奖,谢高华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出了问题我负责”
义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当地农民迫于生计一直以来有“鸡毛换糖”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农民开始沿街摆摊,形成了自发的小商品市场。当时我国虽然已经提出改革开放,但受长期“左”的观念影响,农民参与市场经营仍被视为“弃农经商,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有关部门只能采取禁、限、关的措施。就在这一百姓需求期盼与政策矛盾冲撞的当口,谢高华来到义乌任职。
对于是否开放市场,谢高华既不想也不愿轻易下结论,他决定深入基层,先把情况摸清楚。调研越深入,谢高华越感到义乌人“鸡毛换糖”的传统是逼出来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农民只能在土地之外找谋生之道。他认为,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不是包袱而是优势,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对于一些人担心农民经商是否会变成“投机倒把”,他强调“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加强管理、教育、引导就行了;他在会上明确表态:“应该马上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在谢高华的支持下,1982年9月5日,义乌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义乌农民从此摆脱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光明正大地到街头摆摊,并由此带来一系列衍生效应,掀起了一股做生意、开店铺、办小厂的热潮,各类工业、商业、餐饮、生活服务的小店铺、小企业纷纷涌现,到1983年底全县市场商位已达1050个,个体工商户达6079户,每市日购销人员少则五六千人,多则上万人。大量农民进入市场,原有场所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谢高华亲自跑银行找贷款,很快在火车站附近建起两层高的第二代市场,率先在全国走开市场建设规范提升之路。此后,他又提出兴商建县战略,把商贸作为带头产业来抓。之后的义乌历届党委、政府,也正是接过了谢高华的“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干,让义乌一步步登上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巅峰,创造了一个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发展奇迹。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市场开放后,不仅“农民能否进城经商”的思想交锋依然存在,不少农民在做生意赚到钱后还普遍存在着“怕露富,怕挨斗,怕政策随时可能改变”这一“既想干又怕干”的矛盾心理。在谢高华的主导下,义乌县委、县政府召开劳模先进表彰大会,大力表彰经商办厂能人,谢高华亲自上台作报告,鼓励大家敢于勤劳致富,善于勤劳致富,放下心来勤劳致富,放开手脚勤劳致富;要求各部门都要给经营户、专业户、重点户开绿灯,工商部门给经商者发放营业执照,银行放宽信贷政策,让经营户吃下了“定心丸”。1982年11月,在全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上,谢高华进一步提出允许专业户、重点户承包的口粮田责任田转包等“四个允许”,为市场发展进一步扫清障碍。
和开办市场一样,谢高华在义乌开展的其他一些工作,同样也面临巨大压力,但他坚持一条:只要符合实际、顺应民心的,就要甩开包袱干,认准了就大胆干,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税收历来被称为“皇粮国税”,没人轻易敢动。谢高华发现,那时市场采取的八级累进计税法不仅税率高而且操作复杂,实践中很难把握,他找来相关部门商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摊位按品种按类别定额计征。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效果很好,不但涵养了税源,而且大大降低了征税成本,国家和老百姓皆大欢喜,这一做法也一直延续至今。
改革者为了事业发展,就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谢高华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惟有担当,方显本色;惟其艰难,才显勇毅。
“要为义乌发展找条出路”
谢高华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说自己懂得做人的常识,知道做官的天命。正是这种植根于心的朴素情怀,让为老百姓真心实意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为他内化于心的行动自觉。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不愿待在办公室的县委书记,除了开会就是跑乡下。他的同事回忆,“谢书记不打牌,不钓鱼,不喝酒;80%的时间都用在跑基层上”。同事们都知道谢高华有“四宝”:在他的办公室里,平时都放着一双解放鞋、一顶斗笠、一把雨伞、一双套鞋。每次下乡,他都喜欢穿着解放鞋,鞋上有时沾满了泥土。熟悉的同志开玩笑说,谢高华一点也不像领导,“十个老头里,问哪个是农民,肯定选他”。但正因为他为人朴实,他总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也因此了解到更多基层的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推动出台了一项项符合实际的政策。
在谢高华看来,事关百姓民生的事,能早一天解决也是好的;只要有益于群众、有利于发展的,任何事情都值得去做。有记者问他当年为什么要开放市场,他只是简单说了一句,“当时只是想,义乌的老百姓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要为义乌发展找条出路”。时任县委办副主任吴唐生也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在县委机关宿舍旁碰到谢高华,随口说了下城南河因为没有护栏,有人不慎掉进河里。几天后,吴唐生就发现河边加上了铁护栏,一打听才知道是谢高华让相关部门进行了紧急修建。义乌江畔有个村庄叫龚大塘,由于江面没桥,村民只能渡船进城,江深水急,渡船经常出事。谢高华听说后,特地跑到实地调研,让交通部门测算造桥费用。得知需要10多万元而县财政拿不出这笔钱后,他专门跑到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仅用一年多时间,横跨义乌江的中江大桥就建成了。
谢高华为义乌做了很多,但他把一切功劳归于义乌人民,他再三强调:“义乌市场是义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时代造就了义乌,是义乌人民造就了今天的义乌”。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