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庚于1917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袁庚率领两广纵队炮兵团解放包括蛇口在内的珠江口沿海岛屿。新中国成立后,袁庚先后赴越南、印尼雅加达等地工作,积累了大量外事工作经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改革的一支“试管”就选在了袁庚率部解放的南海岛屿,他在这里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对外出口加工区——蛇口工业区,创立了“蛇口模式”。
打响中国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
1978年,中央层面一次次走出国门考察,探索建立对外开放型特区的思路日渐清晰。时值主持交通部所属香港招商局工作的袁庚组织起草《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提出24字经营方针:“立足港澳、背靠内地、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争取5至8年内将招商局发展成为综合性大企业,提出应该“冲破束缚、放心大干”。与此同时,中央港澳经济考察团呈报了《港澳经济考察报告(汇报提纲)》,分析了港澳经济发展迅速的几个原因,提出广东省宝安县、珠海县紧邻港澳,发展出口商品生产条件十分有利,其他地区都比不上。中央领导当即表态:“看准的东西就要动手去干,就要抓落实,把它办起来。”
袁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捕捉到时代赋予的机遇,在面对香港土地资源紧张、寸土寸金的现实状况,他大胆提出在临近香港的广东沿海地区建立工业区的创新设想,旨在充分利用国内相对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同时便捷地引入国际资金、先进技术和优质原料,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同意。1979年,袁庚被任命为蛇口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大幕拉开,华章续起,中国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在蛇口工业区微波山边炸响。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蛇口凭借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创下了 24 项全国第一,用制度破冰,点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
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深圳蛇口港附近的路口,一块标语牌立在一片绿地中。上面有几个金色的大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其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也是“冲破思想禁锢的一声春雷”。这条口号最早正是源于袁庚在蛇口推行的分配体制改革。
蛇口创业伊始,工人们干劲并不高,每人每天8小时运泥仅为20至30车。为了刺激干劲,工程处决定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每天55车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额每车奖4分钱。工人们干劲大增,每人每个工作日运泥达80至90车,多的甚至达130余车。1981年袁庚从香港开会返回蛇口的路上,回顾工业区建设经历,想到了分配体制改革的“四分钱奖金”机制,受到启发,随手在稿纸上写下几行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经过开会讨论,决定口号上墙,商议将没有争议的前两句口号亮出去。虽然当时有人借广告牌“扣帽子”,但他们顶住压力没有摘除广告牌,成就了特区改革开放亮丽“风景线”。1983年7月,在袁庚的推动下,蛇口工业区率先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基本工资+岗位职务工资+浮动工资”的工资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期,蛇口工业区一位细心的财务人员发现,在同一家银行里,同是工业区的辖属企业,有的在往银行里存钱,有的在寻求贷款,如此一进一出,工业区损失了一部分利率差。“肥水何不留在自家田呢?”1984年,全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在蛇口工业区诞生。1985年,结算中心升格为财务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工业区的融资渠道。1986年,袁庚正式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创办招商银行。袁庚认为,中国金融体制不仅需要大银行,也需要地区性的中小银行,让蛇口这个“试管”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一点经验。在中央支持下,招商银行顺利获批。招商银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引进了规范的风险管理办法,打破了当时国有企业深受制约的条条框框。
1987年,袁庚再次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报告,要求再做一个“金融试验”,在保险领域撕开个口子,让蛇口社会保险公司突进去,当一条“鲇鱼”。由此,198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开业,第一次将竞争机制引入中国保险领域,将中国保险业推向了市场经济。至此,在中国南海之滨的蛇口工业区,诞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下的现代保险业和银行业,迈出了金融领域向国际先进规则对接的重要一步。
探索住房体制改革,让建设者“居者有其屋”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商品房源自哪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袁庚的带领下,敢为人先的蛇口便勇于涉水住房商品化探索,掀起了住宅革新巨浪。这一改革的契机在于工业区一夜之间引进了5万余名建设者,需要建设职工住房50多万平方米,粗略估计就需要投资1亿元,而国家对于蛇口全部建设资金的贷款只有6000多万元。袁庚等人认识到,原有国内住房状态不适合蛇口的现实,要通过改革住房制度,使人摆脱“铁板一块”的束缚,从企业体制中解放出来。
1981年,随着工业区第一批职工住房竣工,蛇口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开启,职工住房政策也从国家包、低房租的“大锅饭”制度转到按照成本计算租金的轨道上来,住多大房子,付多少租金,住房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改革引发蝴蝶效应,袁庚继续推动了1984年的“租售结合”住房商品化改革探索。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袁庚领导工业区以水湾头、荔园、招南小区为案例,尝试按照优惠价格向职工出售住宅,制定《蛇口工业区职工住宅经营管理暂行规定》,设立优惠价、成本价和商品价。这一举措,成为我国现代意义上大规模产权住房制度的“头啖汤”。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