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有一座精巧别致的四合院,这里就是中外闻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居所。在初春时节,大门外的一棵玉兰正在绽放,更加吸引着游客们走进这所院子,探访京剧大师的馥郁人生。
这所幽静的四合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劻王府的一部分,占地1000余平方米,1951年梅兰芳入住于此,直至1961年去世。1986年10月27日,梅兰芳故居正式辟为纪念馆对外开放。如今,在纪念馆朱漆的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题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也有很多人了解这所院子,因为这里是电影《霸王别姬》的取景地。
走进院门,迎面就能看到一面青石砖瓦的大影壁,影壁前种着一片绿竹,中间安放着梅兰芳的半身塑像。再往前走几步,就是屏门,穿过这道门就进入了正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北房就是梅兰芳的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屋子里的陈设均保持着他生活在这里时的样子。北房还有穿廊连接东、西房,均是红漆圆柱。在院子内,种着两棵柿子树和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再转过身来,还能看到四个石质刻花小圆墩和一个汉白玉的鱼洗立在小影壁前。院子面积不是很大,给人的感觉非常雅致,站在院子里,仿佛就能看到梅兰芳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场景。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1894年10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他8岁学戏,10岁登台,不到20岁便成为京剧名角。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京剧中存在的弊端加以改良,对京剧舞台、服饰、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编演了众多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梅兰芳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去,创造了大量优质剧目,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似乎也能在他生活的场景中得到印证。在梅兰芳的书房里,有一张很大的木质书桌,书桌后面的书柜里也整齐地摆满了书籍,其中有大量珍贵的手抄剧本。在书房入口处还挂着“缀玉轩”的名字,这是梅兰芳给自己之前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的居所起的名字,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缀玉轩”,说古道今、谈文论艺,梅兰芳也把自己称为“缀玉轩主人”。
走出房间,抬头望向东、西穿廊,有两幅颜色艳丽的彩绘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幅是《麻姑献寿》,另一幅是《天女散花》,都是梅兰芳早期经常出演的代表性古装戏。在这些戏中,梅兰芳充分发挥了“花衫”行当的优点,载歌载舞,无论是《麻姑献寿》中的盘舞还是《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借由这些剧目,梅兰芳充分展现着自己的舞台风采,也传播着戏曲的独特魅力。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绘制出一幅“梅兰芳扮天女散花像”,画作中的云雾背景、仙气灵动的飘带、装饰有孔雀羽的服饰,再加上写实的人物表情,完美还原了梅兰芳的风姿。梅兰芳非常注重自己的舞台形象,视舞台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台上一人千面,扮谁像谁。在东、西厢房里,展出着一些梅兰芳使用过的戏装、道具和幕后的生活用品等,比如《奇双会》《抗金兵》的戏衣,《贵妃醉酒》的凤冠,还有穿在戏服内隔离汗液的“竹衫”,都保存完好、十分精美,它们一面诉说着传统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面也映射出梅兰芳对舞台、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热爱。
梅兰芳除了把京剧艺术献给中国人民,也是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先行者。他于1919年、1924年访日,1930年访美和1935年访苏演出,这也成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标志性事件。在国外,他的精彩表演引起极大轰动,让中国戏曲艺术真正走出了国门,改变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在西厢房里,我看到了一件非常“国际化”的展品——两幅中英对照的竖轴舞谱,笔触十分细腻,绘画部分展现出了梅兰芳的优美“身段”。据介绍,梅兰芳在1930年访美前,用了七八年来做准备,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和好友,也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齐如山一起主持绘制了这些中英文对照的《访美图谱》,共183卷1987幅画像,内容涉及剧场、行头、扮相、脸谱等,向外国人介绍了京剧表演乃至中国礼乐文化的方方面面。访美期间,梅兰芳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所到之处掌声、喝彩声不断,将中国戏曲真正推向了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继续带着京剧走向世界舞台。也是在这间屋子里,还能看到一份梅兰芳在1959年为苏联专家作《京剧的舞台艺术》的讲演稿,已经泛黄的两页纸上满是梅兰芳的字迹,介绍了京剧的历史、行当、剧目、音乐、舞美等很多细节,纸上还有多处字句修改痕迹,透过这些字迹,依然可以体会到梅兰芳希望让全世界人民都了解京剧、喜爱京剧的愿望。
在外院的展厅里,是梅兰芳生平的展览,介绍着他一生从事的主要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从拜师学艺到海外巡演,从蓄须明志到宣誓入党,从编演新剧到梅艺传承,梅兰芳有着崇高的艺术和精神追求,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把京剧艺术献给全世界人民。
带着满满的崇敬之情,正打算离开这座院子的时候,我听到一阵练唱戏曲的声音,和这古色古香的院子格外搭配。循着声音走去,我看到在西跨院的一间房子里,正有一些小朋友在学习京剧课程,声音清亮婉转,格外有韵味。这些“小京剧迷”们,在梅兰芳的影响下,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戏曲文化,让京剧的生命力不断延续。
梅兰芳已经离去很多年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还在,就像伫立在门外那棵玉兰树,静静散发着芳香。(来源:理论网)
责任编辑:邱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