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俄罗斯汉学家穆凤玲:让俄语世界更好了解当代中国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2-26 17:44:13

穆凤玲(Olga Migunova),俄罗斯当代杰出的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哲学博士,现任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与亚太地区研究中心主任、俄中友好协会圣彼得堡分会副主席。穆凤玲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有深入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中俄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她不仅帮助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更让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领略到中国思想与精神的博大精深。

以译为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穆凤玲精通中文,其译作以优美而准确著称,参与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等重要文献俄文版的翻译,翻译出版《晚唱》《最慢的是活着》《远河远山》《外省书》等多部文学作品。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俄语翻译,时任中央编译局俄国专家的穆凤玲分享了她对大会报告的深刻印象和翻译过程中的感受。她对中国在短短数十年间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到由衷惊叹,说道:“30年前的发展水平与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穆凤玲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充满了生命力与能量,极大地激发了译者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使她在翻译过程中高度投入,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翻译如此重要的报告,不仅需要精通中文,还要求对中国独特的现象、重大事件、历史脉络以及政策战略有深入的理解。她讲道,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常常引经据典,因此译者需要熟悉古代汉语和谚语。为了理解某个历史名词,她时常需要在图书馆翻阅很多资料。

她特别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报告中一个重要亮点,这一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当时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和期待。此外,穆凤玲对中国共产党严格的纪律表示钦佩,认为这种纪律是政府高效执行力的重要保障。谈及中共十九大对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穆凤玲和众人一样,满怀期待相信大会会为人民带来美好生活。她观察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体现在日常穿着的变化、餐馆的人潮涌动以及街头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国人民生活的安乐和富足。这一切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国家的战略方针密不可分,她为能够参与这一重要翻译工作感到自豪。

在中国多年工作的经历,让穆凤玲见证了中国的蓬勃发展,使她深刻体会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梦想。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感召下,她始终坚持客观准确地分析、阐释和理解中国,通过翻译积极向世界传递着真实的中国故事。通过她的努力,更多人得以感受到中国的温暖与活力,了解这个伟大国家所蕴含的无限可能和希望。

以古察今,探究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源。穆凤玲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研究,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穆凤玲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根于中国人民内心的文化基因,孔子的一些主张依旧深刻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比如,儒家思想宣扬对知识的推崇、对长者的尊重、对社会成员的宽容。当今中国提倡的和谐社会理念,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穆凤玲还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对话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思想的精髓相结合,是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因素。

穆凤玲认为,孔子的哲学理念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她看来,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其中蕴藏着解决当代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启示,因此能够吸引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当今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穆凤玲说:“《论语》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全球化时代,全人类命运与共,风险共担。”“我们应当从中获得启发,通过贸易、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增进国家间、民众间的友谊,实现更多面对面、心连心的沟通,让积极的正能量循环往复。”

以邻为伴,为中俄友谊培育青春力量。作为俄中友好协会圣彼得堡分会副主席,穆凤玲特别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积极组织中俄高校之间的教育、文化以及留学生互换等国际交流活动,推动学术成果合作,为中俄关系的高层次发展贡献力量。

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俄人文教育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化。目前在俄罗斯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开展汉语教育,约有9万名大中小学生学习中文。俄中友好协会还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夏令营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俄罗斯青年学子对中国的认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谈到中俄两国青年之间的友好交往前景,她激动地说道,“文化交流就要从年轻人开始,他们朝气蓬勃、精神焕发,是民心相通的有力传递者。我会一直为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努力奋斗,尽管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局势正在变化,但是我相信中俄世代友好的深厚情谊永远不会变”。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