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4兵团15军43师党委委员、129团政治委员,他既是一位优秀的政工干部,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共昭通地委书记、43师兼昭通警备区政委薛韬为其墓碑题词“为党为民忠诚勤劳,英烈伟绩永扬全军”。
李锋刚(1916—1951),陕西省蒲城县人。1936年红军长征到陕北时,他考入陕西省立中学,在中共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参加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就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李锋刚入伍,党组织推荐他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政治工作干部训练班学习。留校后,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部正、副指导员和党总支书记等职,为培养党的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1945年2月,李锋刚调至太岳军区,任太岳军区政治部巡视团团长。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策动内战,受中共组织委派,他从太行军区调往起义的国民党38军17师任组织科科长。38军组建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后,他调至55师163团任副政治委员。
1946年8月,已任163团政委的李锋刚,率部组成西进支队,负责把进攻延安的国民党胡宗南主力牵进伏牛山,保证了解放军主力攻下洛阳、郑州、驻马店等30多个城镇,对保卫延安作出了贡献。
李锋刚参加淮海战役返回洛阳,163团整编为15军43师129团,李锋刚继续任政治委员,他和团长李文清一道率领部队,过长江、越赣江,战两广、进西南,在贵阳接受了四、五兵团司令员陈赓、杨勇的检阅。
1950年3月3日,43师进驻昭通城,标志昭通解放。根据西南军区的指示和云南军区的部署,43师所属部队127、128、129团的大部及昭通警备区基干团,迅速分片包干昭通下辖县的接管、剿匪、建政,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工作。129团奉命进驻永善县城莲峰,负责永善、绥江县的分片包干,并转战四川雷波、贵州威宁等县剿匪。
为歼灭逃进凉山彝区的土匪,李锋刚要求全团指战员必须严格掌握好对敌斗争的策略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让彝族同胞亲身感受到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部队渡过金沙江,李锋刚同彝族土司安登俊共喝鸡血酒,宣誓结盟成了兄弟。安登俊把解放军护送到德姑村,帮助解放军运送重武器过尼姑河,给解放军带路。在129团与127团的协同作战下,43师胜利完成了大凉山梗堡的剿匪任务,击毙“西南人民反共救国军”司令龙定洲,活捉副司令苏慕武、唐声周、郑霖,解放了大凉山。
1950年12月28日,李锋刚政委和升任团长不久的马恩祺奉命率部进驻威宁,接防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16军45师,担负威宁县的剿匪、建政和保障交通畅通的繁重任务。129团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应用铁壁合围、全面搜索、远道捕捉相结合的战法,大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整顿组织,开展政治攻势,把清匪与建政紧密结合起来,在友邻部队的参与下,在近四个月的“威北”“威南”战役中,歼匪5200多人,基本清除了匪患。
1951年4月29日,正当129团胜利完成剿匪任务集结威宁县城,胜利返回昭通归建前夕,团政委李锋刚被敌特枪杀在驻地威宁县崇石中学,时年35岁。
噩耗传来,昭通为之震惊,乌蒙为之悲泣,全区党政军和各族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按照中央、省委的指示、部署,开展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向封建恶霸势力进行了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