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陆宗棠:彝族人民的优秀儿子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2-26 18:43:52

陆宗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43师特委团政治委员,在贵州威宁团箐梁子阻击“起义”叛逃的国民党李密部队仝登文团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陆宗棠(1918—1950),小名寅发,彝族,贵州威宁人。1938年秋,陆宗棠在昭通读书期间积极参加抗敌后援会组织的活动,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秘密组建“读书会”。

1946年,陆宗棠贵州大学毕业后,拒绝留贵州工作,毅然返回家乡威宁明德小学任教,因教学成果卓著,获乡绅和师生所赠“民族之光”的金字匾额。

1948年,陆宗棠因宣传进步思想受国民党统治当局通缉辗转贵阳,参加“西南少数民族解放同盟”和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1949年4月,陆宗棠在昭通经傅发聪介绍,中共滇东北地委书记李德仁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受中共滇东特支的委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背景,打入国民党昭通保安司令安纯三部任政治部主任,重新开办了《滇东日报》,发动青年学生组织进步团体“学艺社”,传播进步思想,演出革命话剧,发展威宁籍知识分子禄发奎、卢韬、禹志超、安启崇、张裴然加入共产党,举办教导队为组建革命武装培训骨干。

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使国民党保安司令部十分恐惧,就在安纯三准备逮捕陆宗棠和已被列入黑名单的报社人员时,党组织及时安排他们撤离昭通,进入解放区会泽者海“滇东北军政干校”学习。

根据时局发展的需要,“边纵”六支队决定在威宁组建一支游击队。陆宗棠学习结束后,带着六支队党委的信函,争取到其舅父、威宁民族上层人士卢嵩岚等各方面的支持。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支以彝族、苗族优秀儿子为主要成分的威宁游击团,于1949年12月中旬在龙街区勺乐多小学宣告成立,陆宗棠任政委,卢嵩岚任团长,全团有713人。

1950年1月16日,威宁游击团参加了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战斗。在政委陆宗棠、团长卢嵩岚的带领下,在昭通专区彝良县角奎镇(现角奎街道)配合解放军第5兵团16军侦察营,围歼国民党宋希濂兵团张桐森师。战斗胜利结束后,为感谢游击团的特殊贡献,侦察营将缴获的部分枪支弹药武装游击团,增强了游击团的战斗力。解放军15军43师进驻昭通,昭通解放后,威宁游击团于3月25日改番号为43师特务团。

4月23日,43师特务团接到师部急令,政委陆宗棠与团长卢嵩岚指挥所部于威宁县境团箐梁子,阻击投诚后叛变溃逃的国民党李密部队仝登文团。陆宗棠在阵地前沿指挥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2岁。

团箐梁子阻击战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战强的典型战例。43师师长张显扬到特务团驻地,对陆宗棠等8位指战员的牺牲表示深切的悼念,对卢嵩岚等32位指战员的负伤表示深切的慰问,对陆宗棠一生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文章来源:昭通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