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李剑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昭通首任专员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2-26 18:45:27

李剑秋是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任昭通专署专员,为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和昭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剑秋(1907—2000),原名绍基,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人。在昭通、昆明读书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在学生中秘密传阅进步刊物《新青年》,组织青年学生在民众中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

1935年9月,在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恢复重建中,李剑秋经费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中共云南临时工委成立,李剑秋任委员,负责宣传和地方党组织工作。省临委成立后,立即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秘密油印出版刊物《火山》,李剑秋负责编辑,刊载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在宣传抗日救国方面,具有较大影响。

1936年11月,李剑秋根据省临委决定,在昆明北郊铁峰庵主持召开会议,秘密成立“云南省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通过了成立宣言和《云南抗日救国联合章程》。救国会出版油印会刊《救亡》,在李剑秋的直接领导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在云南日报社、五金工厂、昆华女中、昆华师范等单位发展会员,成立“救国分会”“昆明学生救国联合会”,秘密发展会员,建立组织,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省临委以群众组织名义,登记公开出版由李剑秋主编的《南方》周刊,宣传抗日救亡,刊载抗日前线的战地通讯,指导青年抗日救国。

1939年6月,省临委进行调整,成立了中共云南省工委,李剑秋先后任省工委委员(文化支部书记),常委、宣传部部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准备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局势日趋恶化。为保存革命力量,省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南方局关于疏散和隐蔽干部的决定,于1942年2月紧急疏散一批已暴露身份的党员和进步人士。李剑秋回大关隐蔽。以昭鲁公盐号管账先生的身份作掩护,向李杰候等回族上层人士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1943年初,李剑秋与杨霖、张伯林、李孝文等进步青年在昭通开办“三五书屋”,经营进步书刊和世界名著。不久,“三五书屋”并入被中共组织实际掌控的《云南日报·昭通版》营业部,成立云南日报昭通分社文化服务部,继续传播进步思想,团结教育青年。

1946年4月,李剑秋从昭通返回昆明,在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郑伯克的领导下,担任反特小组组长。任职期间,他秘密发展了张亚民、赵述、段克荣、何锡科、李增华、李得和等一批中共党员,并通过这些党员发展党的外围组织,联系和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秘密搜集国民党军政情报。

1949年10月,为建立健全滇东北地方各级人民政权,李剑秋出任滇东北地区人民行政专员公署专员。1950年3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他为昭通专署军事接管代表,负责接管国民党昭通专署及所属各县国民党政权,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昭通专署首任专员。

李剑秋为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和昭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昭通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