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乳山寨镇小管村的胶东军区卫生四所旧址。
胶东军区卫生四所医护人员使用过的物品。
1943年,日寇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的“蚕食”和“囚笼”政策。胶东军区对敌作战达975次,平均每天两次以上。频繁的战斗导致部队伤员不断增多,胶东军区决定扩编医院,成立胶东军区卫生四所(以下简称卫生四所),以加强战伤救治力量。经考察发现,牟海县(今乳山市)境内的小管村地理位置较好,该村西侧为群山峻岭,只有村东一条路进出,便于隐蔽和警戒。更重要的是,这里群众基础较好,村民对党的工作全心全意拥护、对八路军倾心倾力支持,因此小管村被选为卫生四所的所在地。
1943年10月16日,胶东军区卫生四所在小管村成立,设工作人员100余人,可接收200名伤病员,同时负责胶东军区医疗技术人才的进修培训。
由于敌军频繁袭扰和“扫荡”,卫生四所许多流动病床设在村民家中。在朝夕相处中,医护人员、伤病员与村民互帮互助,结下深厚情谊。每当有伤病员到来,村里立刻派出民兵在村外放哨站岗,当地妇救会会员主动上门缝衣服、洗绷带。有的村民为医院送来米面、蔬菜和鸡蛋。为了方便掩护,各家把伤病员称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应付敌军的盘查。
残酷的战争,给医疗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据卫生四所护士长张萍回忆,当时医疗器械和药品极度匮乏,部队伤病员又多,化脓、感染等现象非常普遍。并且,为了躲避敌军的搜捕,卫生四所经常要把伤病员分散转移至树林、田间、山洞和村民家中,从而加大了开展救治工作的难度。面对这些极端挑战,全所医务人员不惧危险、不怕困难,除自己动手制造脱脂棉、蒸馏水、氯化钠等医用品外,还利用民间偏方救治了不少伤病员。
1944年3月,卫生四所向北迁至牟海县南西屋村。同年秋,卫生四所改为胶东军区军医处附属所,拥有当时胶东军区最好的医疗设备,并开设内科、外科、妇科、手术室、化验室和司药室,开始分专科收治伤病员。此外,附属所还成立了护士班和看护班,设立了收容工作站,大大缩短了伤病员的转运时间,提高了救治率。
战争年代,部队医院跟着战斗部队走,才能更好更快地救护伤病员。1945年2月,附属所随军迁至牟海县地口村,4月又西迁至北果子村,6月迁至牙前县大河东村,9月迁至牙前县埠西头村(今属烟台市牟平区)。1946年春末,附属所改为胶东军区卫生部附属医院,并与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合署。
自胶东军区卫生四所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全体医务人员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先后参加了胶东秋季攻势、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长山列岛战役等数百次战斗的战伤救治工作,共救治伤病员1.24万余人,有力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巩固作出积极贡献。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