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三代官兵代表讲述“挎包精神”背后的故事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2-31 10:39:58

江心之上 守望蓝天

——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三代官兵代表讲述“挎包精神”背后的故事

江心小岛远景。

写在前面

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导航连荣誉室里,陈列着一个老旧的绿色挎包。

“当年,我们用挎包把新鲜土壤和牛羊粪带回台站,一点点打造出能种植蔬菜的良田……”前不久,80岁的原空军某场站某导航台台长李守斌,通过视频连线,为该连25名新兵讲述场站“挎包精神”的由来。现场一起参加新老兵交流的,还有该连某导航台台长张斌,以及同样通过视频连线的空军工程大学学员林施印。

50多年前,李守斌和战友们在位于雅鲁藏布江一座江心小岛的导航台上,架起天线保障军民航空飞行安全,铸就了“乐守高原、自觉奉献、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挎包精神”。时光荏苒,张斌、林施印等一代代导航台官兵接力守岛,不断续写“挎包精神”新篇章。

李守斌(右三)和战友在垒防风墙。

江心小岛红旗飘

■原空军某场站某导航台台长  李守斌

1966年,入伍3年的我,在一所空军院校汽车队修理所服役。得知上级要在雪域高原组建某场站,需要油机员参与保障,一心想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我主动报名。

经过半个月长途跋涉,我和几名战友从关中平原来到海拔35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与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新战友齐聚雅鲁藏布江畔。场站组建之初,仅有寥寥几间营房。战友们虽多是从内地上高原,但都干劲十足地投入场站建设。作为场站通信导航队第一批官兵,我被派往另一个导航台学习,大半年后才前往位于江心小岛的导航台。

通信导航队组建时,在前期勘察中发现雅鲁藏布江江心的一座小岛,恰好处于机场跑道延长线上,修建引导飞机起降的导航台再合适不过。第一任台长顾长生带着两名调配员和两名油机员,坐着橡皮舟从雅鲁藏布江上游顺流而下上了岛。

然而,那里说是个“岛”,其实就是一片沙石滩,夏天涨水时只有篮球场大小,水势大时能淹到台站营院的围墙。冬天水落河枯,才显露出“小岛”的模样。

上岛安顿好后,顾台长带领大家调试机器。为了加强导航天线信号传输效果,他们用带上岛、浸过防腐油的松树干把天线加高,牢牢固定在沙地中。就这样,战友们铆在小岛上,全力以赴完成飞行保障任务,守护连通北京和西藏的“空中金桥”。

1967年初夏,顾台长调离,我随新任台长贺建华一起上岛。那里地处河谷,常年狂风不断。晚上,雪山上刮来的寒风夹杂着沙子从房屋缝隙钻进来,盖两层棉被仍冻得辗转反侧,起床后先要清理鼻孔、耳朵里的沙子,再将被子上的沙粒抖下来。

为了能担起值班重任,我向调配员杨德富拜师,用1个多月的时间把归航机电路图“放大”画在一大张牛皮纸上研习。队长来台里检查工作,最初都不相信这张看起来很“专业”的图是我这个油机员画出来的。

那时候,物资给养每半个月送上岛一次,大多是干粮和脱水蔬菜。望着光秃秃的小岛,战友们形容这里是“生命绝地”。为了激励大家,贺台长常说:“解放军战士是战无不胜的。既然小岛是‘绝地’,我们就让它焕发生机!”

集思广益后,大家决定开辟出一块菜地进行生产建设。趁着入冬水落,我们卷起裤腿蹚过支流,到江滩上挑淤泥造田。江水冰冷,加上高原缺氧,走不了多远就感到眼发黑、头发晕,一天挑不了几担泥。头天挑回的泥土,一夜之间又被风吹去大半。无奈之下,大家徒手挖回大小不一的石头,围起一道20米长、1米高的防风墙,终于在小岛上造出二分三厘田。为了打造良田,贺台长要求大家,外出回台站时,要在挎包里装满新鲜土壤和牛羊粪带回来。

半年过去,在台站官兵共同努力下,菜地终于种出了土豆。场站领导得知后,称赞这是“挎包精神”,号召全站官兵每次进岛时都用挎包装上新鲜土壤和牛羊粪,共同为小岛建设添砖加瓦。

1968年夏天,贺台长调离后,我提干成为第3任台长。岛上生活艰苦单调,但战友共同奋斗、情谊深厚。休息时,我们喜欢坐在一起读报讨论。那时,每次随物资会送来解放军报、空军报和战旗报。我们逐字逐句阅读,一起讨论心得体会,对很多文章都烂熟于心。我们坚定地认为,困难再大、生活再苦,也要在岛上扎下根,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后来,我们在江心小岛种菜的事迹越传越广,台站被空军评为“红旗台站”,官兵代表受邀参加1970年国庆观礼,背着种出的土豆前往北京。解放军画报的记者也来到小岛,拍下一组照片刊登在杂志上。除了战友们站岗执勤、学习理论和种菜的场景,杂志封底还刊登了以雅鲁藏布江为背景的台站全貌,岛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此,我们导航台就有了“江心小岛红旗飘”的美誉。

1969年,我调任场站政治处干事,1981年转业回乡。离开江心小岛已经50多年,但我一直牵挂着那里。听说台站建设得越来越好,一代代战友们更加优秀。第9任台长青松在岛上坚守13年,成功处置特情荣立二等功;第11任台长郑晨亮守岛15年,被表彰为“戍天西南十大感动人物”……敬佩之余,我更加感到“挎包精神”传承不息,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江心小岛上!

2018年底,第13任台长贾健(左)从上一任台长于吉英手中接过挎包。

“江岛之音”逐浪高

■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一级上士  张  斌

转眼间,我担任台长已经4年零3个月。1500多个日日夜夜,我和两名战友与江水风沙相伴,江心小岛就是我们的战位。

我第一次上岛是在2015年,和连队司务长一起去送物资,那是我第一次乘坐牛皮筏。正值夏季,雅鲁藏布江处于汛期,江水湍急浑浊,牛皮筏经过漩涡时总会陡然倾斜。

坐在随湍流而下的牛皮筏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名字:宋兆武。连队荣誉室里记录了他的事迹,却没有留下照片。1987年夏天,代理台长宋兆武携设备乘坐橡皮舟上岛,离岛还有十几米时,橡皮舟被水下树桩刺破。为了抢救设备,宋兆武跳入江中想要推舟前进,却被江水无情吞噬了生命,牺牲时还不到20岁。我不禁在想,渡过这条江,守住那个岛,看似平凡的事,有些人付出了青春,有些人付出了生命。如果换成是我,有没有这份勇气?

2016年,官兵通过牛皮筏给导航台运送物资。

2020年初,我上岛成为第14任台长。按照传统,上一任台长贾健郑重地将象征“挎包精神”的挎包交到我手上:“我把挎包交给你,也把小岛交给你了!”接过挎包那一刻,我感到接过的不只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不过,这一次上岛,我是乘车直接到达台站。为了改善驻岛环境,2019年上级筹划修建了一座横跨江面的钢架桥,冬季枯水期能直接开车上岛。

刚上岛时,正赶上一场罕见的暴雨冲毁天线,我们抓紧时间调试设备,那段时间忙碌也充实。当新鲜劲过去,当我和其他两名战士把能聊的话题都聊完了,寂寞像风沙一样开始蔓延。

闲暇时,我开始重新审视台站围墙上那首名为《江岛之音》的诗。“挎包传下未泯情,船头惯看几人渡”,第11任台长郑晨亮创作这首诗时已经驻岛5年,后来又守了10年。郑台长的这首诗,已经成为“挎包精神”的一部分。50载岁月悠悠,在此前13任台长和一代代官兵接力守护建设下,这座岛从荒滩变成充满希望的家园,我又怎么能不把台站建设得更好?

信念像种子一样萌发,在小岛渐渐“扎根”。当雅鲁藏布江又一次迎来汛期,江水淹没了上桥的路,玻璃大棚也满目疮痍。我们学着像前辈那样造田种地,将大棚里的淤泥石块清理出去,用塑料薄膜代替受损的玻璃。那一年,我们吃上了自己种出来的土豆和白菜。

2021年,场站联合军地单位在岛上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1年,为了迎接党的百年华诞,场站联合驻训部队、民航公司等单位组织150余名党员开展了一场主题党日活动,地点就设在江心小岛。那是第一次有那么多人上岛,看到浩浩荡荡的队伍出现在桥头,我忍不住红了眼眶。我紧张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台站历史和守岛生活,我们一起在营院里举办红色演唱会和故事会,在沙地举办野战炊事比武和负重接力比赛。此后,每逢主题党团日、新兵入营和驻训部队上高原,大家都会来到江心小岛,感悟“挎包精神”。

每次接到保障任务,我们要轮流爬上天线塔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时间长了,大家都喜欢在塔上俯瞰小岛。一次,战士袁森下塔后问我:“台长,你觉不觉得小岛就像江中的一艘船?”我想,坚守小岛、完成好每一次保障任务,就是在我们的军旅航程上破浪前行。

张斌正在检修天线。

背上“挎包”再出发

■空军工程大学学员  林施印

前不久,我接到导航连老连长的电话,邀请我和连队新兵视频交流,讲讲自己在江心小岛的经历。

放下电话,我拿出一本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乐守高原、自觉奉献、开拓进取、不懈奋斗”16个字。这个笔记本,是备考军校时导航台台长张斌送给我的,鼓励我朝着梦想奋力前行。

2022年初,入伍一年的我因岗位调整上了小岛。入伍前,我在地方大学读大一。在军人出身的父亲劝说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应征。直到上岛前,我的想法仍是当完两年兵就退伍。

然而,短短几个月的守岛时光,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房间装着断桥铝合金窗户,体会不到台长戴着口罩睡觉的滋味;饮用水经过净水装置过滤,没有腥涩的味道;新式供暖设备,让房间里一直暖洋洋的……岛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想象中艰苦,可年龄的代沟、兴趣的差异,让我在只有3个人的小岛上仍显得“格格不入”。察觉到我的不适应,台长时常找我谈心,聊台站的责任、岛上的趣事,鼓励我继续学业。他的想法很朴实,多读书、好好干,在哪里都能发光。

其实,台长就是我眼中会“发光”的人。一次,一场沙暴让小岛电路瘫痪。接到战备等级转换命令时,我一时慌了神,平常演练过的流程突然忘得一干二净。沉着冷静的台长迅速完成备用电源替换,拿出工具箱逐个检查故障点,恢复设备运转。这次教训,让我深感提升本领的紧迫,一有时间就向台长请教装设备原理和特情处置方法。

闲暇时,我跟着台长和另一位老兵,在温室大棚里种菜。狂风肆虐时,温室大棚就像一座“绿洲”,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这座大棚被称为“百家圃”,因为种子都是战友们休假后带回来的。挑水、除草、施肥……城市长大的我,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对脚下的小岛产生了“家”一般的眷恋。我想,每个守岛官兵,都在小岛上播撒种子、播种希望,也在这里收获果实、收获成长。

日常训练中,台长经常讲起以前参加重大演训任务的经历,随队机动千里,奔赴演训地域……眼前是壮阔的雅鲁藏布江,头顶战鹰呼啸而过,聆听台长的讲述,我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场景,胸中不禁涌起“男儿何不带吴钩”的豪情,也想为守护祖国空天贡献力量。了解到我的想法后,台长对我说:“你年纪轻基础又好,不如报考军校,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在台长支持下,我决定报考军校。伴着战鹰夜航的轰鸣声,我在台长送给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备考笔记。

如今,我离开小岛已经一年多,小岛的一景一物却总会偷偷潜进我的梦乡。戍守小岛的日子,传承于心的“挎包精神”,已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被我装进再出发的行囊,伴我踏上下一段军旅路。

(文字整理:何仕鹏、郭俊懿、马欢、黄特,供图:苏明力、陶建鑫)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