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经济研究室 副研究员
今年5月,台湾历史博物馆用日本枯山水景观遮挡替代原本的苏式园林景观,被岛内舆论批“毁坏记忆”。9月,“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民进党当局又移除了台湾仅存的“慰安妇”纪念铜像,并宣称当初建造该铜像是“民间团体的自发行动”。类似事件比比皆是。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不但在岛内大搞“去中国化”,同时还不忘“恋殖”“颂殖”,不断刻意淡化台湾民众抗日、台湾光复等事实,粉饰殖民统治。民进党当局一再美化、宣扬荷兰殖民台湾的所谓“台南400年”和日本殖民台湾的50年。反而岛内曾经非常重要的节日“光复节”等,近年却备受冷落,各种纪念活动早已搁置多年,甚至连作为纪念抗日英烈的桃园忠烈祠,也被假借“推动旅游”为名义,恢复了日本殖民时代的桃园神社面貌,于2022年供奉上日本神祇。除此以外,民进党当局还通过创作“颂殖”“媚日”的文艺作品美化、歌颂日本的殖民统治,传播错误的历史观念和扭曲的意识形态,早期有《海角七号》《KANO》,近几年有《智子之心》《听海涌》。这些文艺作品愈加变本加厉站在日本人视角,刻意忽略军国主义在亚洲发动侵略战争而造成的生灵涂炭,反而同情被中国军队及盟军击败的日本,甚至在二战日本投降时伤心哭泣。
事实上,“颂殖”“媚日”与民进党当局持续推动的“文化台独”相互勾连,一方面,“颂殖”“媚日”是“文化台独”的重要内容,如修改教科书,将“日据”改为“日治”,鼓吹日本“殖民有功论”,宣扬所谓“台日友情”,试图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结,塑造“台湾文化”的“独立性”。民进党等“台独”势力用“日治”概念也是为了达到“台独”的政治企图,即将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与管理视为“明治”、“清治”等,这样一来,对台湾来说明朝、清朝政府与日本殖民者均是“外来的”,均是在台湾进行不同时期的治理,也由此达到建构“台独”合理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台独”为“颂殖”“媚日”提供思想基础和舆论环境。通过在教育、文化等领域推行“去中国化”,使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反而会认同所谓日本文化的进步性与先进性,从而更易接受“颂殖”“媚日”等错误思想。进而“文化台独”弱化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反而强调日本和台湾在历史和现实中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情谊,也即有意或无意地将日据台湾当成是和日本“同一国”,并把当前的台日关系呈现为“一家亲”、“友好”的关系,甚至认为日本文化对台湾来说更具有亲近性。
民进党当局种种数典忘祖行径的背后,究其根本还是要推行“去中国化”,企图割断两岸历史与文化血脉,鼓噪岛内对立分裂,制造同胞心灵隔阂,为“台独”铺路。这些为一己私利而违背基本良心道德、违背人类正义价值的“台独”势力,必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历史的审判和法律的严惩。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