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寻找黄公略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5-01-16 20:59:34

寻找黄公略

■曾 亮 陈 莹

黄公略半身照。

9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黄公略烈士遗骸安葬在江西省吉安市东固革命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周  密摄

随着烈士遗骸的发现和安葬,黄公略——这个在党史、军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漫长的找寻过程中,人们找到的不仅是烈士的遗骸,更有那段浸染着慷慨和悲壮的历史,和激荡在革命者血脉中炽热的信仰。

2024年9月25日,黄公略遗骸安葬仪式在江西吉安举行。

这是一场久别的重逢。红色热土以最高礼遇向烈士致敬,15名骑警开道护送,18名礼兵鸣枪送别,送行的人们在细雨中伫立行礼、深切缅怀。

1931年9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黄公略在率部转移路经吉安东固六渡坳时,突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战友将其秘密安葬在吉安的万仞大山里。多年来,寻找遗骨的工作从未中断。2022年8月,人们终于在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六渡村找到他的遗骸。

随着烈士遗骸的确认和安葬,黄公略——这个在党史、军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少年胆气凌云,志在家国天下

1898年1月,黄公略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私塾家庭,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从小就知道。18岁那年,黄公略像湖南不少追求社会变革的青年一样,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湘军。

在这里,他接受了经年累月的战斗磨练,一路升任连长,并在北伐战争中立下战功。在这里,他看到了旧军队的腐朽,与他希冀的“强军救国”相差甚远。随着反革命的“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七一五政变”先后发生,黄公略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的反革命本质。

也是在湘军,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彭德怀。从湘军到红5军,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在战乱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一路经历艰辛曲折但没有沉沦,坚持不懈地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进入黄埔军校后,黄公略接触到很多共产党员,思想受到很大影响。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黄公略和同学贺国中翻越栏杆跳出校园参加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黄公略却看清了革命的方向,坚定了对中国革命的信念。不久后,黄公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黄公略从黄埔军校毕业,应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之邀回到湘军,组建随营学校,并担任副校长。这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反正”的打算,他要将这支国民革命军“反正”为工农红军,“反正”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

3个月后,黄公略调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3团3营营长,驻平江县嘉义镇,彭德怀率1团驻平江县城及城南。不久后,黄公略、贺国中等人的中共党员身份暴露。正是这紧急的情况,促成了“反正”的契机。7月,黄公略同彭德怀等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

黄公略和彭德怀等挚友,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在平江共举义旗,为中国革命烈火熊熊燃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平江起义声震全国,也震怒了国民党高层。红5军随即遭到围攻,接连受到挫折和损失。同年秋,红5军与工农游击队合编为3个纵队。彭德怀、滕代远率主力开赴井冈山,第2纵队纵队长黄公略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坚持游击战争,保卫和发展了湘鄂赣边区。与此同时,黄公略还执笔编写了《游击战术》的小册子,作为部队的军事训练教材广为印发,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1929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部回到湘鄂赣边区,与黄公略率领的第2纵队会合,重建红5军,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为副军长,全军共3000余人。此后,彭德怀、黄公略率领红5军向北开辟鄂东南地区,向南打通与湘赣苏区联系,扩大了湘鄂赣苏区。至年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1930年1月,红6军组建,黄公略担任军长。为了带好这支队伍,黄公略既抓军事,又抓政治。组建后不久,他和政治委员联名发布了一份六言体的《红军第六军司令部布告》,言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及其在军队宗旨、政策、纪律等方面的要求,“接受共产指导,努力民权革命;实行武装游击,肃清地主豪绅;彻底分配土地,给予贫苦农民”。布告在赣西南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仅半年,黄公略就把红6军打造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作战勇猛的红军主力,在后来的战斗中战无不胜,屡建奇功。这年夏天,黄公略率红6军沿湘赣边北上,连续攻克修水、安源、万载、浏阳数座县城,将分散的游击区连成一片,开辟了拥有34个县、人口达400多万的赣西南根据地,为建立中央苏区奠定了基础。

彼时,毛泽东从汀州向长沙行军,一踏上赣水,就感受到赣西南红红火火的革命气氛,他兴奋不已,在马背上吟出了壮丽诗篇《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诗云:“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盛赞了黄公略的革命功绩,也足见其对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

1930年7月,红6军改编为红3军,并与红4军、红12军合编为红1军团,黄公略任红3军军长。8月,在奇袭湖南浏阳文家市的战斗中,黄公略指挥红3军奋勇作战,歼灭国民党军3个团又1个营,取得红1军团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捷。此后在战醴陵、攻吉安的战斗中,红3军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黄公略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在苏区军民中享有崇高威信,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人们并称为“朱、毛、彭、黄”。

红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攻城略地、纵横驰骋,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当年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当年年底,蒋介石集结十万大军,大举进攻中央苏区。对此,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作战方针。黄公略旗帜鲜明地维护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的领导和红一方面军的团结,坚决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3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

12月30日清晨,永丰县龙冈细雨薄雾,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深入根据地腹地,由龙冈向东推进。黄公略率红3军在龙冈设伏,围歼国民党军第18师9000余人,活捉了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首战大捷。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气急败坏。他为了破坏红军内部团结,瓦解红军将领斗志,曾千方百计地妄图策反黄公略。他先令何键将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押到长沙,然后在报纸上大造所谓“黄公略既将母与妻子送来长沙,足见悔过情殷,投诚心切”的舆论,借以混淆视听,进行要挟。同时,他又委任黄公略的堂叔黄汉湘为宣抚使进驻南昌,并派黄公略的长兄黄梅庄为参议,携带银洋1500元和蒋及黄汉湘给黄公略的亲笔信进入苏区,劝诱黄公略“归正”。蒋介石自以为这样双管齐下,必有所成。谁知黄梅庄一入苏区,即为红3军扣押。当红一方面军总部写信向黄公略征求他对其兄的处理意见时,黄公略在复信中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刀两断,义无反顾。”他的这一大义灭亲的坚定立场,不仅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更激励了红军指战员革命到底的决心。

次年春天,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二次“围剿”。在富田战斗中,黄公略率红3军独当一面,在中洞秘密设伏,突然出击,一举包围国民党军第28师师部,捣毁其指挥机关,为五战五捷首开胜局。

正在白云山指挥作战的毛泽东闻此捷报,连呼黄公略为“飞将军”,他挥笔填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赞道:“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从此,黄公略“飞将军”的美名传遍苏区。

6月下旬,不甘于失败的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围剿”。红3军和兄弟部队一起,首战莲塘,再战良村,三战黄陂,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黄陂战役后,红3军急行军到了永丰、宁都、兴国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9月7日凌晨,黄公略率红3军赶到老营盘附近时,意外发现国民党军第9师正在老营盘村的峡谷里集合。面对突发情况,黄公略率红3军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从北、南、西三面向其先头部队发起总攻,仅用1个小时就将其全歼。9月中旬,黄公略又率红3军参加方石岭战斗,取得胜利。至此,第三次反“围剿”以胜利告终。

黄公略在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立下不朽功勋。

“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1931年9月15日中午,方石岭阻击战胜利后,黄公略率红3军第7、第9师奉命由西向东转移,行进至东固六渡坳时,突遭敌机袭击。在指挥部队隐蔽的过程中,黄公略身中数弹。由于伤势太重,医务处条件又极差,军医们竭尽所能仍无力回天。

怀着对革命未竟事业的深深眷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公略交代身边的同志:“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绝不可骄傲轻敌,应该充分准备,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以后就把我埋在东固,我喜欢这里的山和水。”

当晚7时,黄公略与世长辞,年仅33岁。

得知这一消息,毛泽东悲痛万分,于16日下午4时在兴国莲塘村,亲自主持黄公略追悼大会,并亲撰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毛泽东对黄公略短暂的一生做了极高的评价。

1931年11月,毛泽东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为纪念黄公略,毛泽东连续作出三项决定:在东固六渡坳和瑞金叶坪修建公略亭,将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并以吉安、吉水两县的红色区域为主成立公略县。

山河皆已无恙,英雄何处长眠

青山有幸埋忠骨。黄公略牺牲后,战友们将其秘密安葬。多年后,他们回忆说,根据当时的纪律,军长牺牲是机密,“任何时间、地点都不能说军长已牺牲”。

山河为碑,家国永念。

1951年,东固人民为缅怀先烈的功绩,在当年举行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祝捷大会旧址处,建起了“公略台”,精心打造了“公略台”匾额。硝烟远去,人民深情不改。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怀念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黄公略军长,决定尽全力寻找他的遗骨,安放八宝山。1964年,根据毛主席指示,中央军委启动寻找黄公略同志墓址工作,黄公略当年的勤务兵高书官随同。工作组一行在东固挖寻近20天,最后只找到了一颗马牌手枪的子弹壳。

山川已改,英雄难寻。或许,正如黄公略的遗言所说,他要永远和东固的人民、东固的山和水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黄公略牺牲时,女儿黄岁新还不满周岁。直到1939年,她和母亲才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岁岁年年,万象更新。这一生,黄岁新从未亲眼见过父亲,却在心中筑牢了一个为民族独立和革命胜利贡献一生的革命者形象。

在黄岁新的女儿张献华的记忆里,自1972年起,父母就开始拜访与外公一起战斗和工作过的战友,收集与外公有关的原始史料,她和哥哥张忠经常跟着母亲到湖南、江西走访。

1985年,黄岁新带着全家来到东固。这片土地,承载着她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眷恋。站在六渡坳父亲牺牲的地方,黄岁新告诉兄妹俩:“外公的遗骸还没有找到,你们不要放弃。”

为完成母亲的心愿,这些年,张献华整理了父母所著的《我的父亲黄公略》一书,并出版发行。张忠也为寻找黄公略墓址积极奔走,“找到外公黄公略的遗骸,是我们全家的执念,但随着时间过去90多年,这种希望也几近于奢望。”他说。

此后,上级有关部门也多次派人寻找,仍遍寻不获。山河皆已无恙,英雄何处长眠?

找到黄公略遗骸,是伟人的心愿、亲人的夙愿。

2020年,吉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对黄公略同志墓址重新研讨论证,最终形成共识:黄公略同志疑似墓址在青原区东固畲族乡螺坑村大坳西北方向3里外的螺坑背村后山(属白云山)上,坐北朝南,面对兴国县齐分村。

得此消息,张忠深感激动与震撼,“江西老区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黄公略!”

此后,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江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对寻找工作先后作出部署。吉安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于2021年秋成立寻找黄公略烈士墓址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和工作专班。由此,新一轮寻找黄公略同志墓址工作正式推开。

由于黄公略牺牲已90多年,知情人士已无存世、地貌环境发生变化、现有安葬地线索互不印证,搜寻难度巨大。工作组抱着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念,决定依靠群众、依靠科技放手一搏。

2021年11月,工作组以东固畲族乡为中心展开调查,实地走访了周边乡村的老烈子女、苏区老干部后代、老复员军人、老村干部、老党员等400余人。尔后,工作组赴省自然资源厅测绘院申请获取东固畲族乡及周边地区三维地表图。

通过走访调查、现场踏勘,工作组初步勘定6处疑似黄公略烈士墓址。11月24日,工作组一行带着无人机、雷达扫描仪、地下金属探测仪等设备,第一次登上白云山现场勘察。白云山绵延于青原、兴国、泰和三地边界,这里杂树丛生,植被茂密,多年来人迹罕至,昔日远在天边的苍鹰,此刻连同巢穴都近在眼前。深山中早已没有了道路,全靠徒步攀爬。工作组历时一个月,对寻访的线索进行逐一踏勘和论证。

此后,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批示精神,黄公略烈士墓址从前期搜寻、踏勘阶段转入发掘、鉴定阶段。

六渡坳上草木葱茏,英雄忠魂浩气长存

2022年春,吉安持续降雨,对开挖工作造成很大影响。直至6月底,天空才逐渐放晴。7月中旬,6个疑似墓址相继开挖,均一无所获。白云山山如其名,直插云天,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与此相映照的,是一行人此刻的心境,是问山问水无回音的失落和无奈。

7月16日清晨,就在继续勘测最后一个疑似墓的过程中,工作组突然接到来电,称东固畲族乡六渡村一黄姓村民知晓红军首长烈士墓安葬的具体位置。

这名村民年过5旬,是烈士后代,平日多居住在赣州,这几日碰巧回到东固。寻访黄公略遗骸的消息,唤醒了黄家后人沉睡的记忆。他表示:“小时候陪奶奶祭扫过一座墓,奶奶说这是黄军长的墓,要保护好,不要声张,除非见到他的后人才能告知,要不然谁都不能说。”然而,他提供的墓址地点与工作组之前勘定并挖掘的地点相隔十几公里,与多位将军回忆录的记载也不太相符。

工作组决定不放弃这个偶然的机会,从山上下来便马不停蹄地找到黄姓村民了解情况。随后,在村民的指引下,工作组前往六渡村的深山展开寻找,终于在原东垦茶山的山坡上找到了一座老墓。这座老墓的正面两侧垒有鹅卵石,坐北朝南,面向兴国县崇贤乡齐分村,无墓碑,墓形清晰可见。老墓周边的地形地貌与相关史料有部分契合之处。

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准备,8月3日7时,挖掘工作正式开始。当工作组向山体内挖至1.5米深时,发现了一个直径约80厘米的圆形洞穴,墓中陆续出土了人体长骨、人体碎骨、棺材钉、瓦片等物品。随后,工作组将遗骸收集并送检。

2023年2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历经5个多月的技术攻关,终于成功提取到了遗骸的DNA数据。在与4名黄公略烈属口腔黏膜细胞样本进行对比后,确定为同一家族的血缘直系亲属。出土于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六渡村无名老墓的人体遗骸样本,最终认定为各级寻找多年的黄公略烈士遗骸。

至此,工作组不负重托,圆满完成黄公略烈士遗骸搜寻发掘鉴定工作,了却了伟人的心愿和黄公略亲人的夙愿。张忠感慨万千地说:“回顾艰辛而复杂的寻找历程,堪称奇迹……是党和军队的关怀及老区人民发自肺腑的爱戴,才让外公英灵再现。”

六渡坳上草木葱茏,英雄忠魂浩气长存。这位文武双全的红军军长在祖孙三代的守护中,沉睡了90多年。此后,他将在东固的青山绿水间,获得真正的安息,并在后世的记忆里、缅怀中永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