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鎤铭 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动荡,赖清德提出“脱中入北”论述,试图以经济脱离大陆、转向美日欧“全球北方”作为发展新蓝图。此论一出,岛内外议论四起,有人认为这是顺应国际形势的战略转向,有人则质疑其为无视现实的冒险之举。赖清德口中的“全球台湾”愿景,真能带领台湾在中美博弈中找到立足之地?还是会将台湾推向经济困境与政治孤立的边缘?本文以客观的视角,剖析“脱中入北”的逻辑基础与潜在影响,探讨其对台湾未来的深远意义。
理论建构的意识形态底色
赖清德于2025年4月9日民进党中常会上,公开认同台“中央研究院”学者吴介民的“脱中入北”论述,称其为台湾经济“立足全球”的正确方向。吴介民认为,台湾应把握地缘政治变动的时机,脱离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转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全球北方”核心国家,凭借半导体等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扎根。他引用数据显示,台湾对大陆投资自2008年后逐步下降,对“全球北方”投资则自2016年起稳步上升,似乎“脱中入北”已成必然。然而,这套论述并非纯粹基于经济分析,而是将大陆定位为“威胁”、美国奉为“盟友”的意识形态框架,为赖清德的“抗中”路线提供学术背书。
这一论述的根基并非全新,而是冷战时期“亲美反共”思维的现代变体。吴介民与其学界同道吴叡人,长期以“自由民主”为旗帜,将大陆描绘为“专制压迫者”,试图为台湾塑造“民主捍卫者”的形象。他们一方面宣称以“民主价值”影响大陆,另一方面推动与美国的军事联系,并透过“民防团体”强化岛内的对抗意识。然而,这种论述对美国的全球军事布局——80国750个基地、1991年以来251次海外用兵——避而不谈,却将美国塑造成台湾的“保护者”,显示其理论选择性的局限。
民进党对“脱中入北”的拥护,反映其急于为政策寻找理论正当性。从“第三种中国想象”到“硅盾2.0”,御用学者为赖清德编织了一系列“政治理论”,试图以学术语言掩盖意识形态的偏见。然而,这些理论往往忽略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共生关系,也高估了“入北”的可行性。赖清德宣称的“全球台湾”,虽听似宏伟,却难以应对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挑战。
这种理论建构更像是一场意识形态的自我强化。赖清德试图以“脱中入北”重塑台湾的国际角色,却未充分评估美国的战略意图与“全球北方”内部的分歧,恐让台湾在不切实际的预设下越走越偏。
经济规律的现实掣肘
国际贸易的“重力模型”表明,经济体量越大、地理距离越近,贸易量越大。台湾与大陆地缘相近,语言文化相通,交易成本低廉,天然适合紧密经贸合作。过去数十年,两岸排除政治干扰后,贸易与投资迅速增长,2022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近40%,大陆稳居台湾最大贸易伙伴。然而,赖清德却力主“脱中”,试图颠倒经济规律。吴介民称“脱中”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已成趋势,但事实是,中美贸易战与地缘政治压力迫使台商转向“中国+1”或“台湾+美国”,这并非市场驱动,而是政治强加的结果。
这种人为脱钩的成本极高。台商赴美投资虽被赖清德视为“入北”的典范,但美国高昂的劳动与运营成本,加上关税壁垒,让企业利润大幅缩水。2025年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大陆加征145%关税,对其他国家暂缓原定的10%至50%关税,改课10%,显示其对华遏制的强硬立场。台湾虽暂免重税,但赴美投资的长期压力依然沉重。若非AI与半导体产业的短期红利,台湾经济或早已显露疲态。反观日本与韩国,虽为“全球北方”国家,却未因“居北”而弃大陆市场,2022年日本对大陆出口占比达19.4%,韩国为22.8%,均超对美出口,显示“脱中入北”并非经济必然。
中小企业的困境尤为突出。半导体龙头或能勉强应对赴美投资的成本,但传统制造业与中小企业却难以负担。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让台湾出口面临挑战,若再切断与大陆的供应链,中小企业恐陷入断链危机。英国《经济学人》分析,特朗普的关税战可能增强大陆经济的内生动力,台湾若执意“脱中”,不仅难以融入“全球北方”,还可能坠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长期停滞于中等收入边缘。赖清德对中小企业的转型支持至今缺乏实质内容,显示其政策重口号而轻执行。
地缘政治的高风险赌局
“脱中入北”不仅是经济选择,更承载浓厚的政治意图。民进党近年来频频采取敌视大陆的措施——从限制陆配权益到阻碍两岸交流——试图将大陆塑造成“敌人”,以强化岛内的“台独”认同。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两岸民间的情感联系日渐淡薄。大陆14亿人口的市场与文化纽带,并非一句“脱中”就能轻易割断。相反,这种对立策略加深了两岸的心理隔阂,使台湾的政治回旋空间进一步收窄。
赖清德将“入北”视为台湾安全的依靠,却低估了美国的现实主义考虑。2025年4月9日,特朗普对大陆加征145%关税,对其他国家改课10%,凸显其对华遏制的决心,而台湾在美国的“美国优先”逻辑中仅为一枚棋子。特朗普曾直言,美国要的是台湾的芯片技术,而非其地缘安全,戳破了“硅盾2.0”的幻想。历史上,美国多次抛弃盟友的案例比比皆是,赖清德的亲美路线无异于将台湾的未来押在不稳定的外部力量上。
“脱中入北”还让台湾在地缘政治中愈发孤立。当加拿大、欧盟等“全球北方”国家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达不满,甚至酝酿反制时,台湾却选择一边倒向美国,这不仅使其在“北方”阵营中显得格格不入,也让其在亚洲的区域合作中被边缘化。与此同时,大陆的经济与军事影响力并未因“脱中”而减弱,反而可能因台湾的挑衅姿态而加码施压。
结语
赖清德的“脱中入北”实则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它以学术语言包装抗中亲美的传统逻辑,无视经济规律与地缘现实,试图以“全球台湾”的空泛愿景掩盖政策的缺陷。然而,脱钩大陆的沉重代价、“入北”的虚幻前景,以及两岸疏离与地缘恶化的风险,都让这一政策更像是一场难圆其说的迷梦。台湾当局若执意逆流而行,恐非逆风翻盘,而是自陷经济困境与政治孤立的深渊。值此关键时刻,台湾需要的不是意识形态的偏执,而是务实的平衡之道,在中美之间寻求最大利益,避免断送未来。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