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中威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美国大选后影响台海局势走向的若干变量
(一)拜登个人及其核心智囊团体的政策倾向
拜登从政已久,政策思路很难出现根本性转变。纵观选举前后民主党阵营及拜登本人的一系列表态,其政策轴心仍然延续奥巴马时期基调,即通过高举“民主”大旗,团结传统盟友,发掘美方自身的“制度优势”来重振全球领导力。在对华事务上,拜登也强调在避免激烈冲突、围绕重大国际事务进行合作的同时,坚持对华强硬,以“民主价值”联合盟友和高科技企业等,共同对抗中国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影响力。如果说特朗普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更多体现为霸权国针对所谓“修正主义国家”的全方位围堵以及对自身实力的重塑,那么拜登在政策思路上更倾向于不承认美国霸权的衰落,而是采用“软实力”手段来维持美国霸权框架。
目前拜登政府中可能的“中国问题智囊团”成员大多来自奥巴马时期,包括曾任国安顾问的安东尼·布林肯、前副国安顾问杰克·沙利文、前国安顾问苏珊·赖斯、前驻联合国大使萨曼莎·鲍威尔、前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副总裁埃利.拉特纳与前国安顾问汤玛斯·多尼伦等。其中布林肯已经获得国务卿提名,沙利文已经被提名为国家安全顾问。这些人士虽然大多主张与中国达成一定限度的共识和合作,避免发生激烈冲突。但在中美关系基本格局变化的大势下,他们也普遍强调采取强硬态度,通过逐步增强美方在西太平洋的实力来应对“中国威胁”。而在涉台、涉港澳事务上,上述群体近来的表态已趋于消极,如布林肯曾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排除台湾”,也赞扬台湾当局松绑“美猪”“美牛”进口表示与台湾建立更强健的经济关系,有助于美台共享的“民主价值”以及双方“对区域和平稳定的共同承诺”。萨曼莎?鲍威尔更公开称赞台湾防疫表现,并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声称“每个国家都能从台湾身上学到东西。”
(二)美国国内政治博弈走向
一方面,拜登的对华政策需要同党内“进步派”取得共识。近年来,民主党内部“进步派”实力愈发增强,拜登等传统“建制派”要想顺利推行其政策,就必须加强与“进步派”的合作。而在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不少“进步派”人士也对中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成为拜登就台湾问题与中方合作的阻力。但与此同时,“进步派”人士也对拜登团队中的“鹰派”心怀警惕,可能成为限制其对华军事冒险的力量。目前民主党内“建制派”与“民主派”的争论有重新升温势头,已经影响了拜登对国防部长等关键内阁人员的选择,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其对华政策,进而对未来台海局势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政治对手可能迫使拜登坚持对华强硬姿态。尽管败选,但在选前主打“中国牌”的特朗普仍获得了创纪录的选票,显示其对华强硬路线在美国国内仍有众多支持者。为破解共和党阵营“对中国软弱”的指控,团结另一半选民,拜登必须对中国维持强硬姿态,甚至延续特朗普时期的一些极端政策,并保障特朗普时期从台湾当局手中获取的高科技合作、农产品市场准入、军售订单等现实好处。同时,拜登早年在处理外交事务上的能力也受到一些质疑。不仅共和党政客对此多有攻讦,曾在奥巴马时期任国防部长的罗伯特·盖茨等人对其也颇多非议,盖茨曾说拜登“几乎在所有重大事务上都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为了显示其能力,拜登也急需借强硬姿态,通过打“台湾牌”在对华事务中捞到一些好处。否则其在军队等传统右翼支持群体中的声誉也将受到挑战,限制其执政能力。
(三)蔡英文当局迎合拜登政府的能力水平
拜登从政多年,与中国大陆交往较多,在对外事务上更为稳健,其本人和部分智囊曾多次强调要抑制台湾当局的盲动、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与中国大陆合作,这使台湾当局一直对其存有疑虑,岛内部分“台独”人士甚至称拜登为对台“不友善”政客。而苏利文更有过与希拉里讨论“弃台”的“前科”。正因如此,美国大选期间岛内“台独”势力大多期望特朗普连任,拜登胜选后甚至一度出现所谓“拜登焦虑”。而大选前后蔡英文当局在与布林肯、苏利文等人的接触中,也认为对方仍将其视为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可能会加强对蔡英文当局的限制。且从蔡英文当局近期的言论看,其仅在讨好美方、展现“可控性”方面一以贯之,对发展拜登执政后的对美关系思路仍不清晰。因此,在蔡英文近年来大肆推行极端“反中”政策,挑起两岸对抗的背景下,民进党当局与拜登政府间互信的建立尚需时日。
(四)中美关系总体格局
拜登上任固然可能对特朗普时期的一系列政策进行“拨乱反正”,以显示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而为中美关系的相对缓和提供一些机会。但中美关系经历特朗普四年执政已发生深层变化,中美之间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格局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拜登及其智囊团体已普遍对中国的崛起和中美两国的制度冲突表达了担忧,其对华立场较四年前都有大幅度的倒退。而美方所谓“战略模糊”,重在维持亚太地区的“现状”,台海不统不“独”同样是这一“现状”的组成部分。当前美方实际上已将中国大陆视为“现状”的改变者,因此未来美方在台海事务中仍将以打压中国大陆为首要目标,从而加紧与台湾当局的合作。
二、未来美台勾结的趋势预测
(一)鼓舞台湾民众“拒统”信心是美方难以割舍的战略资产。
特朗普执政时期的一系列对华挑衅举措,台湾当局的积极配合,使岛内不少人认为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恶化,而美台关系则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这刺激了岛内民众本已存在的“崇美”心理,使其对“维持现状”乃至“台独”的幻想有所增强。根据“台湾国家安全调查”的数据显示,2020年有高达53.2%的民众相信在台湾宣布“独立”引发“武统”的背景下,美国会前来支援,高于2019年的48.5%,明显高于2017年的40.5%。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统“独”议题的看法。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仍有大量台湾民众保持了明显的“台独”立场,且相信“台独”有可能实现。这与之前人们普遍对“台独”前景持悲观态度的情况大相径庭。拜登执政后,美方必然要利用其“软实力”,通过给台湾当局提供各种口惠而实不至的“赞美”“背书”,继续营造“美台关系良好”的假象,从而维持人们“拒统”的信心。
(二)拜登政府与台湾当局在多项议题上存在合作可能
在美方重新重视“大国竞争”甚至“大国对抗”的背景下。自奥巴马时代开始,美方就着手强化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企图通过深化与台湾当局、日本等盟友的合作,打压中国的崛起。拜登阵营重提“重返亚太”和“亚洲轴心”,更提出举办“全球民主峰会”、加强与其盟友的贸易和高科技合作等,都为台湾当局提供了操作空间。目前已有拜登前幕僚公开鼓吹美方与台湾当局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其作为加强与盟友经贸联系的样本。前美国在台协会 ( AIT ) 主席包道格也声称,如果台湾当局在全球经济、政治与卫生体系都塑造出正面形象,将受到布林肯上任后的“适当赏识”。未来美台之间必将在经贸、科技、卫生、意识形态和军事等诸多领域进一步强化合作。如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谈判、强化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交流、推动卫生防疫合作、在香港等第三地共同推广“民主价值”和指导台军转型等。其目的有四:一是充分榨取台湾的经济价值,加速美国在区域内实力的恢复;二是鼓舞台湾当局及其亚太盟友,促使其在中美竞争中进一步倒向美国;三是借台湾地区的文化与语言优势,将其作为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软实力”渗透的跳板;四是增强台湾当局“拒统”的信心,使其在战时能拖延更多时间,为美方决策提供更大回旋余地。
(三)拜登政府“管控冲突”实际作用不容乐观
一是拜登阵营目前在中美关系上的整体安排仍以“遏制”为最终目标。综观拜登阵营在大选前后就中美关系所做表态,尽管其也强调“管控冲突”、并加强与中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的合作。但这些都是当前美方在西太平洋实力相对削弱背景下的不得已选择,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将美方的力量聚焦于对华事务,为重新获取战略优势争取时间。正如拜登在外交事务上的核心幕僚之一、前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所言:当前美国起步已经较晚,在实现以亚洲为中心的战略的道路上走了几次弯路,现在要“报复性地重新开始”。二是过分强调“民主价值”等意识形态因素使决策脱离现实。面对美方硬实力下降的现状,从奥巴马时期开始,美方就转而求助意识形态因素,期望借此团结盟友、分化对手。在此次大选前后,拜登也明显表现出这一趋势。但在台海事务领域,这一操作模式一方面与蔡英文当局长期以来对“民主价值”的操弄异曲同工,可能鼓励台湾当局加大在相关领域的操作力度,甚至主动对中国大陆发起意识形态挑衅。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拜登政府管控台湾当局挑衅行动的“合法性”,使其在美国国内面临更多反对意见。三是特朗普时期的对台政策框架和现实收益将成为拜登政府的政策负担。特朗普时期的一系列“极限施压”举措严重破坏了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多年来逐步形成的一系列默契,尤其是其鼓励和支持台湾当局追求“准国家地位”,客观上侵蚀了中美关系的基础,树立了极其危险的先例。如前文所述,拜登执政后难免要接收特朗普时期以主动挑衅中国大陆、强化美台关系,从台湾当局处要来的诸多好处,也面临相关既得利益群体的掣肘,即使有意改弦更张,也将面临较大阻力。同时,特朗普时期的一系列挑衅举动并未受到足够的惩罚,这也可能促使拜登政府内部部分“鹰牌”人士有意东施效颦,继续通过打“台湾牌”谋取政治利益。因此,虽然拜登及其智囊团体声称要“管控”台海局势,但在其最终目的仍是遏制中国大陆、且尚未显示管控手段与决心的背景下,相关政策的最终结果仍然有待观察。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