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海观潮】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统一的内在联系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海观潮      2021-12-03 10:29:10

微信图片_20201015160715

  

     作者 萧衡钟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博士

  继习近平总书记于纪念辛亥革命大会上发表相关讲话后,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在以“弘扬辛亥精神,共谋复兴伟业—新时代两岸关系研讨”为主题的“第八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开幕致词时也表示,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所在,也是对孙中山思想最忠实支持的落实,虽然当前两岸尚未统一,但也没有分裂。

  对照中国大陆的高度重视与热烈纪念活动,台湾地区反而显得相对低调、或者说不重视,不只缺乏相关公开的纪念活动,就连台湾当局对于辛亥革命与孙中山先生似乎也只字未提,只有部分组织团体以小范围形式进行纪念活动,长此以往,台湾恐将在孙中山思想的讨论中失去话语权。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文化意识

  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主要是基于历史文化意识。所谓历史文化意识,就是意识人存在的历史文化性,人必须在历史文化中才能彰显自身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每个社会及每个国家都隶属于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承接这个历史文化传统,并向别的传统开放,是使个人、社会和国家顶立于世界及了解自我属性的唯一凭借。

  具体言之,历史文化意识,必须包括价值意识、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本乎价值意识,决定了现代中国人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轨辙,和人生努力的方向。

  中国历代先贤与诸儒,秉持着价值及道德意识,努力开创一个充实饱满的人生,期能建造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而民族意识,就是中华民族道统意识,不忍道统断裂,不忍国家分裂、民族不兴盛,不忍文化道统断灭,而思有以“保存之、继述之、光大之”的愿景,这就是历史文化意识。

  因此,具有历史文化意识的中华民族才能解决两岸分治的问题。中国自春秋时代肇端,迄秦汉时代完成的“大一统”局面,其基本就是本诸于这种历史文化与价值系统,以及长期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和共同历史命运而形成、血浓于水永难消泯的民族意识,自然形成、自然涵化的结果。

  同时,历史文化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作为维系民族统一的最大内在动因,时至今日,也成为了鞭策中华民族迈向统一的最大无形力量。台湾自应思考,建立台湾主体性之终极目标到底是走向独立?还是希冀两岸能平等协商国家统一的问题呢?

  台湾统独争论的问题,未来仍会方兴未艾,甚至越演越烈。但须知,两千余年以来,纵使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偶有曲折,但中华民族始终视统一为常态,而视分裂为变局,中华民族的历史观更是将分裂或出卖民族者,视为永劫不复的罪人。

  这种源自文化认同与历史承传的精神纽带,正因为经常遇到考验,更积累了内在的强韧。因此在今日两岸统一的问题上,无论就立国模式、思想基础、理论原则等,海峡两岸的中华民族都应秉持这种崇高的历史文化意识,追求理想的统一局面与融合发展。

  基于以上的论述,把海峡两岸的分隔做一历史的对比,就可以发现,为何会说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这也是完成中国现代化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秉承着历史与文化而谋求统一所必须凭借的认知,此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仍是今日谋求中华民族富强与统一的主要凭借。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统一意识

  牟宗三先生对于“救人,救国,救文化”曾表示,从“人”的方面来说,包含人性、人伦、人道,从“国”的方面而言,包含民族国家,从“文化”方面来说则包含历史文化,“救人,救国,救文化”就是要救这一切,其观念就是历史文化意识。

  首先,孙中山先生谋求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使中国结束了近百年来屈辱的历史,扭正中华民族在文化心态上的自我放逐,促使正中华民族自觉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

  因此思考与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必须是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出发的,没有任何外来的模式可做为全面援用的途径。回归到民族文化自主的地位,肯定中华文化的主导功能,掌握历史发展的动脉,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途径,而不是一昧地“为本土化而本土化”。

  其次,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说明了中华文化已再一次通过了历史客观的考验,证明了其为现代中华民族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源头性与规范性力量,也是两岸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资产。

  因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大一统思想,并撷取西方文化的精华,经孙中山先生融会而成,所以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依据,也是统一中国、团结中华民族的道路,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意识根源之所在。

  再者,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更承续了中华文化固有的特色,那就是兼容并蓄的广博性,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延续发展。在全球化浪潮对中华文化冲击的时代,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更可以提供两岸中华民族于国家统一与和谐发展上的思考。

  像是雷嘉(Mostafa Rejai)在论述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运动时,曾表示孙中山先生是“不拘泥于中国的传统,试图创建一个代表融合东西方价值的新中国—不受外国支配、政治上强大、经齐繁荣的中国”。可见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如此悠久博大,实因中华文化有其创造与开放的特性。

  这也“从传统中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的意义所在,所谓“复兴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指的并不是复古、更不是守旧,而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发扬光大,并融贯创新、适应时代的潮流,不但要能满足全球化时代下中华民族与中国发展的需要,更要能规范出更好的生活质量。

  最后,孙中山先生于提倡民族主义时,无时无刻不在为恢复民族自信心而努力,他尤其认为,这种民族自信心的心理建设,是其他一切建设的基础,也是一切文化融汇与创新活动的根本条件。因此,台湾应实事求是,走一条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