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绿能大骗局:补助金肥了谁,牺牲了什么?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岛夜话      2024-11-21 14:40:36

微信图片_20220517092659

作者 蔡鎤铭 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

引言

民进党当局以“能源转型”为名,大力推动绿能产业,声称这是台湾迈向“永续发展”的重要一步。然而,理想的外衣下隐藏着巨大的黑暗面:补助政策遭到财团垄断,地方居民与中小企业被边缘化,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颇具影响力的知名媒体《今周刊》近期报导的多起具体案例,揭示了厂商的控诉与补助运作的不公。本文将以客观的角度,揭穿台湾绿能政策的矛盾与虚伪,直击其代价与后果。

经济:绿能补助成财团提款机,居民与中小厂商被迫买单

民进党当局推出的“屋顶光电”计划,原本意在促进全民共享绿能成果,实际上却沦为大企业的专属舞台。《今周刊》在一篇《不给钱案子会被卡,给钱会被关…》的报导中揭露了中小型厂商在政策执行中的窘境,尤其是在地方势力控制下的各种不公现象。一位受访者透露,在进行光电设备安装时,他遭遇了白道与黑道的双重敲诈,其中甚至包括地方宫庙提出的“保护费”。这名厂商无奈地说:“不给钱,他们就会用各种手段干扰施工;给了钱,工程成本却大幅飙升,最终反而赔本。”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有些地方势力不仅索取现金,还强迫业者采购指定设备,这些设备往往质量低劣,甚至影响了光电设施的使用寿命。一些小型厂商坦言:“补助原本应该是帮助我们发展,但实际上只是让我们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与此同时,这些被迫支付的隐性成本无法在标案中体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进一步被削弱,逐步被市场边缘化。

政策资源的分配同样存在严重不公。据统计,绿能市场的70%以上份额被少数大型财团垄断,这些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与政治关系,轻松击败中小型竞争者。一位光电业者透露:“每次标案还没开始,赢家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业界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游戏怎么玩,但我们却只能装作不知道。”这样的垄断局面不仅让中小厂商无法生存,还令整个市场充满不透明操作,补助资源沦为财团的提款机。

绿能政策对普通居民与中小企业用户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始终高于传统能源,而当局为了维持虚高的“绿能比例”,采用远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光电与风电。这些额外支出最终转嫁到用电户头上,造成电价持续攀升。多名居民与小企业主反映,近年电费已涨幅超过30%,生活与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但却看不到绿能带来的实际利益。一位小商家抱怨道:“我们是纳税人,补助金应该是造福大家的,但现在变成我们掏钱补贴大财团。”

此外,光电场地的租金政策也被批评是“变相的剥削”。许多农民与土地所有者表示,他们的土地在被征用或租赁后,实际获得的补偿远低于市值,而光电企业却借此获得巨额补助。一名受害农民无奈表示:“土地明明是我的,但收益却全归他们,这样的政策根本是牺牲我们来成就他们的财富。”

环境:绿能项目破坏生态,农地沦为企业工具

民进党当局在绿能政策推行过程中,环境成本与土地利用问题一再被忽视。以台南、高雄等地的光电开发项目为例,数百公顷的农地被征收或改作太阳能板的安装场地,对当地农业生态造成毁灭性影响。居民指出,当局在土地转用途径上采取强硬手段,许多农地被迫以低价出售给财团。一名受影响农民愤怒地说:“我们世代耕种的良田现在全被光电板覆盖,当局口中的‘永续’到底是指什么?”

此外,光电板的制造与处理过程本身也引发了环保争议。光电板中含有铅、镉等重金属,一旦进入废弃阶段,若未妥善处理,将对土壤和地下水构成长期污染。《今周刊》报导指出,台湾现有的光电板处理能力远不足以应对未来大量退役的光电设施,这无疑将成为一颗埋藏在“绿能梦想”下的环境炸弹。

另有研究显示,大规模的太阳能与风电项目还对野生动物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例如,风力发电机的巨大叶片使得多种鸟类的迁徙路径受到阻碍,而光电场地的扩张则直接压缩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这些破坏与当局所标榜的“绿色能源”形成了强烈对比,也让人不禁质疑,绿能政策是否真能实现所承诺的环保效益。

政治:利益分配不透明,官商勾结早有端倪

绿能政策背后的利益输送问题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据《今周刊》调查,部分大型光电企业与民进党核心圈层关系密切,招标过程中处处透露出不透明的操作。例如,某知名光电公司在2019年至今已多次成为大型项目的唯一中标方,且该公司高层管理者曾多次参与民进党的募款与选举活动。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光电市场实际上已经形成垄断结构,小公司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参与进来。”

除了利益分配问题,民进党在能源政策上的选择更令人不解。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绿能供应并不足以支撑台湾的稳定用电需求。许多专家呼吁当局应重新评估核能发电的可行性,将核能作为基载能源以弥补绿能供应的不稳定性。然而,民进党为了迎合反核声浪,坚持关闭核电厂,导致台湾电力供应陷入长期紧张局面。电力不足的压力最终还是转嫁到民众身上,而这样的选择是否真的是为了民众福祉?

政策背后的“政治算计”同样不可忽视。许多分析认为,民进党过于依赖以“绿能”为包装的政治宣传,试图将其塑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符号,借此巩固其基本盘选民。然而,当政策的真实效果无法支撑这种宣传时,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势必会成为政治风险。

结语

民进党当局的绿能政策,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推动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实际却成为少数财团与政治势力牟利的工具。补助资金流向失衡、中小企业被边缘化、农地与环境遭到牺牲、政策透明度欠缺,这些问题让原本的“绿色愿景”逐渐变成一场名不副实的“绿色骗局”。

当局若继续漠视民众的控诉,任由绿能政策偏离初衷,最终只会在代价沉重的现实中,失去原本的政治信任与社会支持。唯有真正重视公平分配、兼顾环保效益与能源需求,才能让台湾的绿能发展不再成为一场披着“环保”外衣的利益游戏。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