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新中国经济75年 | 大国工程(十)深中通道 —— 锻造伶仃洋上又一奇迹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4-12-17 13:09:16

新中国经济75年

【导语】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南水北调、东数西算……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一大批惠及当下、着眼未来的大国工程相继问世,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一个个大国工程展现时代风范,筑牢未来发展基石,托举起亿万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中国梦,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飞虹越伶仃,融通大湾区。作为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七年磨一剑,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设计,集中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一横跨伶仃洋的巨大工程,不仅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6月27日,沐浴在晨曦中的深中通道(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2024年6月27日,沐浴在晨曦中的深中通道(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一个倒“V”字形的入海口,将珠江口分为东西两岸,广东省深圳、东莞在一边,珠海、中山在另一边。陆上点到点必须绕行广州,最远的距离200多公里,车程3个多小时。

为了克服江海阻隔、缩短时空距离,湾区两岸的城市一直在“双向奔赴”——1997年虎门大桥完工,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2019年南沙大桥建成……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以24公里的里程和30分钟以内的车程打通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动脉。

2023年6月27日,建设者在深中通道中山大桥铺设桥面混凝土(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2023年6月27日,建设者在深中通道中山大桥铺设桥面混凝土(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很不容易,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回顾这项超级工程7年间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

2015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建设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先行工程开工,拉开超级工程建设序幕;

2017年9月18日,西人工岛正式成岛,勾勒出一只“海上风筝”的初始形状,刷新了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

2017年12月21日,东人工岛开工,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开启建设;

2018年9月6日,深中大桥、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同时开钻,桥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

2019年6月26日,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钢壳运往世界最大沉管预制智慧工厂浇筑。自此,“桥、岛、隧、水下互通”建设全面推进;

2021年8月30日,隧道东端沉管E32管节完成沉放对接,突破了超宽、变宽沉管管节在浮运安装方面的世界纪录;

2022年6月28日,中山大桥合龙,并于2023年3月12日完成钢桥面铺装,创下热拌环氧沥青钢桥面单日铺装的世界纪录;

2023年4月28日,深中大桥正式合龙。这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也是世界最高桥面、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

2023年6月11日,海底隧道E23管节及最终接头完成沉放对接,水下管内推出最终接头方案为世界首创。世界首例最宽、最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雏形显现;

2023年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贯通,珠江口交通格局“A中关键一横”跃然于海面上。

自建设以来,深中通道获得发明专利200余项、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并屡获国际赞誉。2024年4月,深中大桥荣获被称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荣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指出,深中通道是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施工领域形成了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


助力世界级湾区崛起

2024年6月19日,深圳地铁11号线列车和广深沿江高速上的车辆经过深中通道的深中大桥和西人工岛。(图源:新华社)

2024年6月19日,深圳地铁11号线列车和广深沿江高速上的车辆经过深中通道的深中大桥和西人工岛。(图源:新华社)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自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推进两岸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不断涌现,大湾区的这张综合立体交通网也在越织越密。

深中通道通车前,广东5座万亿城市中,深圳、东莞、惠州三个城市在珠江口东岸。而在珠江口西岸,则仅有佛山入围。摆在大湾区面前的,是因珠江而分割的“东强西弱”。随着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再加上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建设中的狮子洋通道等等,共同形成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连成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的交通网络骨架,东西两岸要素流通更加便捷。

“以前是中山人,现在是深圳人,即将是‘深圳+中山’人。”这是采访中不少工作在深圳的中山人对自己身份转换的介绍。半小时的通勤时间,让前往深圳这座未来之城的道路更加快捷,人们对“工作在深圳、居住在中山”的新生活更加期待,双城之间的往返更加频繁,珠江口东西两岸人民的“同城感”更为强烈。

2024年6月23日,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起飞的飞机经过深中通道。(图源:新华社)

2024年6月23日,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起飞的飞机经过深中通道。(图源:新华社)

江上桥桥相望,空中航线繁忙。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项目今年11月正式启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三期扩建工程计划于2025年建成,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也在加速推进。预计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拥有7座运输机场、17条跑道,旅客吞吐量达4.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客货保障能力比2020年约提升一倍。

轨道上的大湾区也不断跑出加速度。就在今年6月,香港往来京沪的动卧列车实现夕发朝至。广深港高铁,广汕高速铁路和汕汕高速铁路汕尾至汕头南段相继建成通车。随着大湾区广佛南环、佛莞城际正式开通运营,并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首尾相连,一条条线路像一只只钢铁臂膀将大湾区的城市群紧密联通。从广州番禺出发可30分钟直通佛山、东莞,60分钟抵达肇庆、惠州。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加速形成。

再放眼海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亿吨大港共同连成繁忙的海岸线,世界级港口群正加速形成。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用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了占全国1/9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在这一个个超级工程之上,加快流动,越织越密的立体交通网,正见证着一个世界级湾区的崛起。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