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教育主管部门用意识形态绑架下一代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5-04-18 09:56:11

  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郑英耀近期大力推动 “识读中国威胁”及 “国家认同”相关教材,将纳入社会、公民、历史等课程内容,引发高度争议。表面上这是赖当局面对中国统战压力下的应对之道,实质上已超出安全防范的范畴,逐步走向意识形态教育,成为推动 “渐进式台独”的政治工具,对年轻学子的价值认知、历史观养成,以及两岸未来发展,势必带来深远的冲击。

  教育本应中立,不该为政党服务。然而民进党执政后,长期将教育视为建构所谓 “台湾主体性”的关键场域,从历史课纲去中国化、文言文比例下修,到现在高举 “识读中国威胁”旗帜,无不透露出深层的政治操作。郑英耀上任后,立即取消与中国大陆3所大学的学术交流,更进一步宣布将 “国防7子”列为拒绝往来户,显见其不仅执行 “台独教育政策”,更将学术空间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从政治现实层面观察,民进党深知 “法理台独”难以推动,转而操弄教育作为“主权”建构工具的策略性选择。包括赖清德虽自称 “务实的台独工作者”,深知台独一旦法理化,势必引爆区域情势失控风险,不仅会遭遇国际现实阻力,更将带来美中台三边关系剧变,于是选择绕道而行,在文化与教育领域进行 “柔性台独”,形塑下一代的国族想象与敌我认知。

  这种手法较难即刻察觉,却具长期洗脑效应,而郑英耀正是这项政治工程的执行者。他大刀阔斧推动教材改革,宣示在现行108课纲下,将 “中国威胁”纳入社会科学教材主轴,声称是为提升学生国安意识与民主防卫能力。实际上,这种以 “敌我区分”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早已偏离教育中立与启发思辨的精神,将对年轻世代产生仇中思维,其潜移默化的效果足以培养更多 “天然独”青鸟。

  教育的功能为发展培养人才,年轻学子本应透过教育理解历史多元性与国际复杂性,建立开放包容的世界观。然而当教材中充斥单一敌对叙事,将中国简化为纯然威胁,台湾地区则自我英雄化,学生容易形成二元对立的认知架构,缺乏对两岸现实的全面理解。如此一来,不仅使两岸青年之间的理解断裂,也将扼杀未来和平对话的基础。

  同时,这类教育策略更容易激化社会内部的意识形态对立,将不同政治认同者视为 “不忠”、 “卖台”。例如北一女教师区桂芝因接受央视访问表达亲情立场,就被检举为 “不适任教师”,郑英耀更公开表态指责。这种政治审查式的舆论压力,正显示教育现场已逐步成为政治斗争的延伸。当教育政策失去中立性,教师言论自由受限,台湾社会的民主多元基石便一寸一寸崩解。

  尤其民进党执政下两岸关系已陷低谷,当台湾青年在教育制度中被灌输 “中国=威胁”、 “中国=敌人”的认知时,未来任何形式的对话空间都将大幅缩减。大陆对此自然会强化反制,进一步激化军事压力与外事孤立。原本仍存一线生机的两岸和平发展可能性将被自我设限的教育政策一点一滴吞噬,最终可能连和平都成为一种奢望。

  教育原本应是一道桥梁,如今却成为民进党架设的鸿沟。教育主管部门这波教材改革是民进党整体战略布局的一环,在台立法机构“朝小野大”困境下,民进党发动全台大恶罢,制造对立、极化社会氛围,企图以民粹翻转立法机构席次。在此背景下,教育也成为大恶罢工具,郑英耀就公开表示学生在校园摆摊联署大罢免是言论自由,既模糊校园中立性界线,也让意识形态操作渗透进大学殿堂。

  当教育政策不再以学生为本,而是为政党利益服务,就已悄然转变为一种思想控制。 “识读中国威胁”政策不单是教学内容的微调,而是一整套意识形态重构工程,目的是为民进党台独政治路线培养信众,而非在教育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公民。

  民进党不应让教育沦为政权延伸的工具,而应回归教育的中立与多元本质,培养能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未来公民。这是教育应有的样貌,让学生拥有理性判断与思辨的能力,提升我年轻学子国际竞争力才是教育真谛,也才能避免台湾陷入内部分裂与两岸对撞!(来源:台中时新闻网)


文章来源:中时新闻网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