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郭智辉 “吹牛术” 台湾发展无人机的七成幻想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岛夜话      2025-01-22 19:53:06

台岛夜话

作者 蔡炫 (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

台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郭智辉日前宣称“无人机七成市场将由台湾吃掉”引发哗然,由于中美贸易的战火持续,美国对中国实施芯片技术管制,使得中国将目光转向成熟制程的IC设计,也开启了一波科技对垒。郭智辉喊出民进党当局将强化台湾IC设计的实力,协助厂商开发“能够取代大陆供应链的产品”,甚至乐观预测“大陆目前占有七成的无人机市场将由台湾厂商接手”,此一论述似乎不符全球军事产业链现实,也凸显出“吹牛术”下的独霸幻想。

无人机已成为台湾军事与产业政策的核心议题,尤其在面对各国各地发展无人载具的军备风潮,但台湾地区的无人机进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严重依赖美国的技术支持与军事合作,导致政策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尽管台湾地区企图在无人机技术上强化自主研发,美国却是利用台湾在无人机代工上“助美脱中”,台湾有何底气可以自成一派?从台湾无人机发展现况到与大陆的技术差距,台湾在无人机领域角色成为美国“去中国化”战略中的代工厂商,沦为非红产业链的加工业者。

台湾无人机发展仰人鼻息

台湾地区无人机技术发展仍然属于初期阶段,专业军工仍须依赖海外支持,例如AI算法、导航系统与航电装置,即使去年“台湾卓越无人机海外商机联盟”成立,台湾地区看似已经组建“无人机队伍”,得以争取国际市场的庞大订单,但在无人机发展上依旧仰人鼻息。

美国在军工产业箝制台湾地区无人机发展,一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使得台湾得以快速提升无人机的操控性能与战术应用,却也同时限制了技术发展,这对台湾自主研发产生桎梏,导致军备建置过程产生不平等的依赖性;“台美”合作过去号称发展蜂群作战新思维,看来只是给了美国躲避中国大陆这条“红色供应链”的代工选项。

两岸无人机发展判若云泥

相较于台湾无人机发展的初期阶段,大陆无人机技术已达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开发具有“空中分体”性能的无人机,辅以大量生产与技术整合优势,成为国际市场上关键的供应链。与台湾相比,大陆拥有庞大的研发资源与应用环境,提供自主开发作战能力且攻击性强的无人机,甚至还有电子干扰技术能够有效破坏无人机的通讯链路与导航系统,同时具备攻击以及防御的战术型无人机,相较台湾在无人机发展上恐与大陆相比仍判若云泥。

反观台湾,无人机的生产规模有限,甚至可能沦为欧美国家第三方的代工厂,还没在技术上实现自主研发,恐先成为中美对抗下的“军事筹码”。台湾虽然努力进军国际市场,但在核心技术与产业生态上仍与中国有显著差距,使得台湾的无人机发展,成为中美地缘政治博弈下的筹码之一。

非红产业链的吹牛术

美国对华的强硬政策在川普2.0的气氛下再度升温,郭智辉确预测台湾可以藉此机会取代大陆在无人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却忽略了资金、技术以及市场支持面向,台湾尚不具备挑战大陆的客观条件,这类说法不仅忽略现实,凸显台当局经济部门规划一系列无人机发展策略,恐怕只是非红产业链的吹牛术。

台湾接触无人机发展的产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受制研发能力薄弱以及资金有限,迫使目前只能仿制现有产品,缺乏创新能力。即便赖清德当局防务部门六大军用无人机标案近70亿(新台币),依旧养不起台湾的无人机产业,现阶段仍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在中美竞争的框架下,台湾地区充其量只是供应链的另一选项,甚至成为国际市场的跟进者,而非主导全球市场的领导者。

郭智辉的“吹牛术”仅在政治层面展现意识形态,与无人机发展的现实差距甚远,台湾地区要真正进入无人机市场,必须从技术自主、资金支持与国际合作三方面同步着手,而非一味追求短期政治口号。若无法克服现实挑战,台湾无人机产业不仅难以超越大陆,甚至可能沦为中美竞争下的附属角色。

赖清德当局喊出2028年前达成无人机月产能达1.5万架,难怪郭智辉开始寄望中美对抗带来的可能机遇,只靠吹牛而不务实发展无人机产业,想要独占全球七成市场,恐怕只是一种自我幻想。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